AI助力中国电影特效突破:从《流浪地球》到《愚公移山》
AI助力中国电影特效突破:从《流浪地球》到《愚公移山》
2024年,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震撼上映,其惊人的视觉效果和创新的AI技术应用,让全球观众为之惊叹。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飞速进步,更预示着AI技术正在为电影制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AI助力角色“返老还童”
在《流浪地球2》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AI应用,莫过于让吴京和刘德华实现“返老还童”。作为一部科幻前传,影片需要展现角色年轻时的状态,但仅仅依靠化妆和美颜显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剧组尝试了多种国际常用技术,最终决定采用AI技术和表情捕捉技术来完成这一挑战。
为了呈现吴京从青涩到成熟的状态变化,剧组训练AI模型学习吴京年轻时的表演素材。经过数百万次迭代训练后,AI模型成功实现了演员面部的年轻化处理。而对刘德华的表情捕捉,则采用了美国DI4D技术。演员佩戴特制头盔,通过无标记点方式获取高保真的面部细节和微表情,这些数据被精确“复制”到角色的数字替身上,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年轻化模型”。
虚拟拍摄开创行业先河
《流浪地球2》还开创了国内电影全片虚拟拍摄的先河。在正式开机前,剧组启用了青岛东方影都5号棚的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运用动作捕捉、面部捕捉、虚拟拍摄系统、三维扫描等高端虚拟化制作设备,对整个拍摄过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预演。
这种创新的工作流程让导演、摄影、视效总监能够在预演阶段就完成对电影细节的打磨。演员在实际拍摄时可以直观地看到“可视化剧本”,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降低了成本。
大场景特效的突破
在《流浪地球2》中,最令人震撼的特效场景莫过于太空电梯。这个充满未来感的巨型结构,展现了AI在大场景特效制作中的强大能力。
太空电梯场景是通过物理特效与数字特效结合实现的。设计团队事先绘制详细的设计草图,再进行实体模型制作,精细程度堪比高级工业零件。在前期拍摄时需要实体灯光造型设计和现场灯光阵列DMX(数据多路转换)的控制与配合,到了后期则需要数字绘景和合成技术的加持,其中虚拟场景光影效果融合的难度超乎想象。
AI技术带来的变革
AI技术的应用,正在为电影制作带来深远影响:
提高制作效率:虚拟拍摄和预演系统让制作团队能够在拍摄前就完成大量准备工作,避免了传统拍摄中的试错成本。
降低成本:AI技术能够替代一些高成本的传统特效手段,如复杂的假体化妆和后期特效。
实现创新效果:AI能够实现传统技术难以完成的特效,如高度逼真的面部年轻化处理。
提升艺术表现力:AI技术让导演和艺术家能够将更多创意变为现实,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未来展望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其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更多创新应用:AI将在角色动画、场景生成、声音制作等方面带来更多突破。
深度融合传统流程:AI将成为电影制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传统技术相辅相成。
行业变革:AI可能会改变电影制作的分工模式,甚至催生新的职业角色。
即将于2026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愚公移山》或许将成为AI技术在动画领域应用的又一力作。虽然目前关于其具体技术细节的信息较少,但可以期待这部作品将在AI辅助的动画制作方面带来新的突破。
AI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电影行业。从《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中,我们看到了AI在电影特效和制作中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必将为电影艺术带来更多惊喜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