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警惕这些健康隐患!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34:2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警惕这些健康隐患!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其百分比异常升高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异常升高的原因、如何识别和应对,以及预防措施。

01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约占成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60%~70%,在消除体内细菌和真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循环,受损组织通过从血液中招募中性粒细胞来增强其局部抗菌能力。然后,中性粒细胞通常通过各种机制,包括吞噬作用、释放抗菌物质或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充分发挥其杀灭微生物的潜力。

在过敏反应中,中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相互作用,通过捕获和利用中性粒细胞来增强免疫反应。肥大细胞释放引诱剂白三烯B4,将中性粒细胞重新引向它们,从而利用了中性粒细胞通常用于细胞间通信的趋化系统。在形成肥大细胞胞内陷阱(Mast Cell Intracellular Trap,MIT)后,这些中性粒细胞最终会死亡,但它们未被消化的物质会在数天留存在肥大细胞的液泡(vacuole)内。肥大细胞受益于肥大细胞胞内陷阱(MIT)的形成,提高了其功能和代谢适应性。

02

异常升高的原因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升高可能提示以下情况:

  1. 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病毒感染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 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 血液病:如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4. 应激反应:手术、创伤或烧伤等情况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5. 药物影响:皮质类固醇或抗癌药物等可能引起该指标上升。

  6. 生理性变化:剧烈运动、淋浴、饱餐、高温或严寒、情绪激动等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边缘池的中性粒细胞进入循环池,进而中性粒细胞增多;新生儿及婴儿时期中性粒细胞会升高,女性在月经期、妊娠后期、分娩时以及哺乳期中性粒细胞也会升高;部分长期吸烟者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

03

如何识别和应对

当发现中性粒细胞异常时,普通人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日常诊疗中最基础、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他能反映我们身体的基本状态,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白细胞散点图是发现异常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健康问题。横坐标:SSC轴,代表侧向散射光的信号强度;纵坐标:SFL轴,代表侧向荧光的信号强度。前向散射光(FSC)反映细胞大小,细胞越大,FSC的信号就越强。侧向散射光(SSC)反映了表面构造、颗粒形状、核形等细胞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细胞内部构造越复杂,SSC的信号越强。如嗜酸性粒细胞由于内部颗粒特征明显,其侧向散射光(SSC)信号最强,落在散点图的最右方。侧向荧光(SFL)反映了核酸的含量的多少,提示细胞发育的成熟程度。我们利用侧向散射光SSC和侧向荧光SFL将白细胞分成五类: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根据这些相关信号的不同,我们可以在散点图上找到不同细胞的位置,利用散点图提供的信息,我们往往也可以得到一些异常细胞出现或增多的提示。

  2. 就医指南:如果伴有发热、咳嗽或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以便明确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了解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04

预防措施

  1. 药物预防:对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风险>20%的高风险患者,建议预防性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G-CSF能够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增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预防性使用G-CSF在降低FN风险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的有效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明确推荐对高风险患者使用G-CSF进行预防性治疗。对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风险在10-20%的中等风险患者,是否使用G-CSF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化需求。NCCN指南指出,对于这部分患者,医生应与患者进行详细讨论,权衡预防性使用G-CSF的潜在获益与可能的副作用和费用。对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风险<10%的低风险患者,目前缺乏足够证据支持使用G-CSF进行预防性治疗。此外,长期使用G-CSF可能导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副作用,因此不推荐对这部分患者使用G-CSF。

  2. 生活方式调整: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来提高机体免疫力,间接降低中性粒细胞水平。适用于因生活不规律导致的轻度中性粒细胞偏高的情况。

  3. 饮食疗法:采用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鸡肉、鱼肉等优质蛋白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以支持机体恢复健康状态。适合短期管理中性粒细胞升高,并辅助其他治疗手段效果提升。

  4.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体质特点配制相应方剂,如清热解毒汤等,以平衡体内阴阳气血,达到降低中性粒细胞的目的。对于某些特定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偏高,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5. 抗生素治疗: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针对感染原因进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用于细菌感染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偏高,需监测病情变化及副作用发生。

  6. 免疫调节剂:通过增强或抑制机体免疫反应来影响中性粒细胞数量,例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免疫异常疾病所伴随的中性粒细胞增高现象。

在处理中性粒细胞偏高的情况下,应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有助于预防相关感染风险。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升高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预警信号,及时关注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控制中性粒细胞水平,维护身体健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