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转型!新余这个小区从“单位管理”走向“居民自治”
成功转型!新余这个小区从“单位管理”走向“居民自治”
“我们小区在街道及社区帮扶下,虽然没有物业,但是‘居民自治’模式让小区里管理更加便捷高效。”家住丰源南路83号国税南院小区的住户感慨地说道。国税南院小区始建于2003年,原为市税务局家属房,共4栋102户360余人,有党员89人,居民多为税务局在职及退休干部。2023年5月,因政策原因单位退出管理,保安保洁同步退出。为帮助该小区顺利平稳从“单位管理”过渡到“居民自治”,渝水区孔目江街道党工委、北苑社区党委牢牢抓住小区“面积小党员多”的特点,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提升小区基层治理效能和水平为切入口,立足解决小区“环境乱、车位少、违搭多、硬件差”等难点痛点,通过“引、带、议、亮、动”五字工作法,积极探索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
引:
社区组织引导居民成立业委会,选出小区自治“带头人”
2023年5月,脱管后小区环境迅速恶化,车辆乱停乱放,生活垃圾没人管,绿化带变成了垃圾场。为改变小区“无人管事”的现状,孔目江街道党工委选派了一名科级领导班子成员与一名干部下沉到国税南院小区,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小组+党员示范户”五级联动工作队,带领网格员、热心居民一起逐门逐户征求小区治理意见及对成立业委会的建议。在街道、社区的引导下,小区选举出了7名党员组建了小区业主委员会,为小区选出了“带头人”。
带:
业委会带动居民参与,做小区自治“当家人”
业委会成立后,为解决小区“无章理事”问题,业委会第一时间召开业主委员会扩大会议,就小区管理公约、议事协商规则、财务管理办法、停车管理服务办法等事项征求居民意见。同时,国税南院小区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常态化收集居民意见建议。“线上”即通过业主微信群或私聊业委会成员提出建议,“线下”即在小区设置征求意见箱,业委会每周开箱收集。针对居民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建议,业委会及时整改跟进,让业主的意见建议看得见能实现。
议:
居民共同协商议事,成为小区治理的“局中人”
从以前所有事务“大包大揽”的“单位管理”小区,过渡到大小事情都要“自费买单”的“居民自治”小区,居民心理有落差,特别是对小区物业费怎么收、谁来收、如何管,服务水平怎么样都存在质疑。为消除居民疑虑,解决“无钱办事”,在工作队的协调下,将小区一套原先单位的过渡用房改造成议事厅,并通过“周周议”议事协商征求居民意见建议。结合小区实际情况,选聘出一名居民党员作为物业代表向居民收取0.35元/㎡物业费,用于支付保安、保洁工资及小区维护费,目前收缴率为100%。“周周议”议事协商将小区事务的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交给居民,打破“党员干部干、居民旁边看”的困局,真正做到“居民事居民提、居民事居民议、居民事居民决、居民事居民评”。
亮:
亮出收支明细,让居民做小区治理的“监督员”
为提高物业费用去向明细率,让每一个居民充分享有监督权。物业代表对小区收缴各类费用统一管理登记,每季度公示物业费收支情况,接受业主监督。业委会对该物业代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动:
小区大小事情居民协同办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业委会多次召集居民代表、小区党员召开恳谈会,征集居民的改造意见和建议,业委会成员和有相关施工经验的居民参与到小区改造项目进程中,进行分工式监督,合理拆除了小区内3处违建小屋,新增98个停车位,基本满足小区居民的停车需求,小区面貌发生了美丽蜕变。
孔目江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通过引导国税南院小区从“单位管理”成功转型到“居民自治”把党的组织堡垒建在一线,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示范户”五级组织治理体系,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模式。小区治理由“公转”变“自转”,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体,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来源:新余市广播电视台(新余市融媒体中心)综合渝水区孔目江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