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防治指南:从传播途径到最新诊疗进展
带状疱疹防治指南:从传播途径到最新诊疗进展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上出现成簇的水疱,伴随剧烈的神经痛。带状疱疹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家人,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带状疱疹的基本信息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带状疱疹的典型皮损为沿皮节单侧分布的成簇性水疱伴疼痛,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三叉神经及腰骶部神经相应的皮节。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在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严重病例可出现大疱、血疱、坏疽等表现。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
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带状疱疹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疱疹液体传播。因此,尽量避免接触患者的水疱区域,减少亲密的身体接触。避免与家人共用毛巾、衣物、床上用品及餐具等,以防病毒通过这些物品间接传播。维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和良好通风,有助于减少病毒在空气中停留的机会,降低感染风险。
疫苗接种
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有两种疫苗可供选择:重组带状疱疹疫苗(CHO细胞)和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适用于50岁及以上成人,免疫程序为两剂;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适用于40岁及以上成人,免疫程序为一剂。
最新诊疗进展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详细阐述了带状疱疹的最新诊疗指南,包括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等多个方面。特别强调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和管理。针刺治疗通过精准刺激特定穴位,激活患者体内的自愈机制,排出体内的湿热和毒素,从而达到缓解症状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关,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2.9-5.8/1000人年,且女性终身患病率略高于男性。中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约156万人。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带状疱疹在家中的传播,保护家人的健康。记得,预防总是优于治疗,细心呵护,让爱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