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产量占全球40%,东北参茸产业如何突破“初级”困境?
人参产量占全球40%,东北参茸产业如何突破“初级”困境?
红参,作为人参的熟制品,不仅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还是东北参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东北参茸产业正在迅速崛起,红参产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东北参茸产业的规模与地位
人参、鹿茸是“东北三宝”中的“两宝”,历来被视为名贵中药材和滋补佳品,是东北地区独有的土特产资源。近年来,东北多地依托得天独厚的参茸资源,做大特色产业,从种植养殖提档升级到精深加工渐成规模,从谋求新品开发到规划布局全产业链,努力向千亿级支柱型产业迈进。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参生产国。东北东部山区是我国人参核心产区,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人参产量分别占全国和全世界的60%和40%。辽宁省的桓仁、本溪、宽甸等县的林下参种植已成规模,在全国山参市场掌握较强话语权。我国也是梅花鹿养殖大国,中国畜牧业协会鹿业分会数据显示,我国拥有家养鹿存栏约100万头,90%都是梅花鹿。
东北作为全国最大参茸原产地,也是全国参茸交易中心。位于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万良人参市场是亚洲最大人参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200亿元,占全国人参交易量的80%。曾为“皇家围场”的辽宁西丰县是国内干品鹿茸的主要集散地,每年有接近全国一半的进口鹿茸在这里加工。多年来,东北参茸产业链逐渐成熟,在带动农民增收、壮大县域经济、支撑乡村振兴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2023年,吉林省人参产业综合产值708.5亿元,同比增长10.3%,与该省提出要把人参、梅花鹿产业打造成为千亿级规模产业的目标不断靠近。辽宁省也提出鹿茸全产业链产值达500亿元的发展计划。
红参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东北参茸发展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不过记者走访参茸主产区发现,当前这一产业还停留于“初级”“低端”阶段,好资源还未收获大效益。
种养缺乏规范,原料品质参差不齐。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教授张连学表示,我国园参种植仍以个体散户为主,使得标准难以顺利推广。记者走访一些参农时也得知,一些种植参存在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
精深加工不足,产品扎堆“低端”。记者走访多地参茸市场注意到,这里销售的多为鲜参、干参,冻干鹿茸,风干鹿鞭、鹿胎等土特农产品。偶有深加工产品,也是将人参切片,鹿茸打粉等初级加工。
初级原料真假难辨,频频遭遇信任危机。作为初级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人参、鹿茸质量参差不齐、品种真假难辨,一些外地顾客因为担心假冒伪劣,或者认为食用不便,购买时犹豫不决。
红参产业的发展机遇
红参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等多重功效,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意识的不断提高,红参市场需求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市场需求增长:健康养生意识提升带来的机遇。特别是在亚洲地区,如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红参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大且稳定增长。同时,随着红参在西方国家的认可度提升,欧美市场对红参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为红参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新的机遇。
技术进步:生物技术在红参种植和加工中的应用。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研人员能够优化红参的生长周期,提高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从而使得红参的药效更加显著。此外,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手段,如智能温室和精准灌溉系统,也极大地改善了红参的生长环境,确保了产品的稳定供应。
政策支持:政府对人参产业的扶持政策。吉林省提出,到2020年,参业产值实现1000亿元,参农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同时,吉林省还规划了15个县(市、区)作为人参标准化种植重点发展区域,并建设6个人参产业园区和20个人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红参产业的未来展望
产业链升级: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吉林省规划到2015年,精深加工量占总量比重达到70%以上。同时,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人参科研立项统筹与管理,避免重复立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市场拓展:国内外市场的开发策略。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红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制剂、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大且稳定增长。同时,在东南亚、南亚和东亚地区,红参的市场潜力也在逐渐被挖掘。而在欧美地区,红参则更多被视为一种天然的保健品和营养补充剂,在高端养生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吉林省全力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统一采用“长白山人参”品牌标准。同时,完善品牌人参产品的营销网络,依托龙头企业,在全省和全国主要城市建设品牌产品超市、连锁店、专营店及专柜,设立品尝点、体验站等,逐步形成辐射全国的人参营销网络。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红参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发展中,红参企业需要抓住市场机遇,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效果;同时加强行业内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