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北美洲的“黑眼圈”小精灵
浣熊:北美洲的“黑眼圈”小精灵
浣熊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哺乳动物,因其独特的外貌和有趣的生活习性而广受欢迎。它们有着标志性的“黑眼圈”和灵活的爪子,不仅善于在水中捕食,还喜欢在夜间活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浣熊的科学分类、外观特征、生活习性、分布区域、饮食习惯、繁殖特点以及其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基本介绍
浣熊,学名Procyon lotor(林奈1758年命名),是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浣熊科浣熊属的一种动物,原产自北美洲,现为无危物种。浣熊最显著的特征是眼睛周围有一圈深色皮毛,体型较小,体长约40到70厘米。因其常在河边捕食鱼类并在水中清洗食物,故得名“浣熊”。浣熊的爪子非常灵敏,上面的触觉细胞相当丰富,在与水接触后,爪子上的慢速适应感受器的灵敏度会提高,使浣熊能够依靠爪子测量食物的重量、尺寸、材质以及温度。浣熊有4种亚种。
生长与分布
分布范围
浣熊原产于伯利兹、加拿大、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和美国等北美地区。此外,在奥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时、捷克、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俄罗斯、瑞士和乌兹别克斯坦也有发现。
生活环境
浣熊的栖息地必须临近水源,它们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森林地区,但也可以适应农田、郊区和城市环境。浣熊通常在树上建造巢穴,但也可能使用土拨鼠挖掘的洞穴,或在矿山、废弃物、谷仓、车库、下水道或人类住宅中栖息。
形态及特征
浣熊最显著的特征是眼睛周围的黑色区域,俗称“黑眼圈”,与周围的白色脸部形成鲜明对比。它们的耳朵略圆,上方覆盖着白色毛发,身体颜色通常为深浅不一的黄棕色,也有棕色、黑色和淡黄色的个体,偶尔可见罕见的白化品种。冬季时,浣熊的皮毛会增厚至2-3厘米。浣熊的前后脚各有五趾,脚趾常分开,能够抓住物体。它们的口中原本是裂肉齿,但已进化成能咬碎食物的牙齿。
浣熊的尾巴长且有黑白环纹,也有少数个体为黄白相间,通常有5-7个环纹。树栖的蓬尾浣熊属和地栖的长鼻浣熊都有尾环,而卷尾浣熊的长尾(超过体长的1.5-2.0倍)则无环纹,前者的长尾具有缠绕性。
浣熊的体长为40到70厘米,尾长20至40厘米,肩高23至30厘米。成年浣熊的体重因栖息地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范围从2到14公斤不等,但通常在3.5至9公斤之间。在佛罗里达州南部曾发现体型较小的浣熊,而北方的浣熊体型较大。冬季开始时,一只浣熊的体重会因脂肪储存而变为春季时的两倍。
生活习性
浣熊是“游泳健将”,喜欢栖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树林中,它们大多成对或结成家族一起活动。浣熊白天大多在树上休息,晚上出来活动。经常在树上活动,巢也筑在树上。白天它们在空心树和岩石或地面上的洞中睡觉,当受到黑熊追踪时,它就会逃到树梢躲起来。到了冬天,北方的浣熊还要躲进树洞去冬眠。
浣熊是夜行性动物。晚上十二点后出门,加拿大人称之为神秘小偷。
虽然是食肉目动物,但浣熊偏于杂食。春天和初夏的饮食主要由昆虫、蠕虫等。夏末、秋季及冬天,它更喜欢吃水果和坚果,如橡子、核桃。浣熊极少吃活跃或大的猎物,例如鸟和哺乳动物。浣熊更喜欢更容易捕获的猎物,特别鱼,两栖动物和鸟蛋。
繁殖方式
浣熊只在繁殖期才会成对。公浣熊会同时与几头母熊交配,但母熊一般只接受一位求偶者。平时温驯安详的公熊在交配季节常常会互相叫嚷和厮打。
浣熊的交配季节为1或2月,妊娠期是63~65天,每年生产一次,在4或5月产下幼子(受天气影响),一胎3~7个,但通常是4个。其一般住在树洞、地洞或山洞中。幼仔夏末就能断奶,然后开始独立生活。浣熊并不冬眠,但严寒的冬季会匿藏起来。
浣熊一般只能生活几年,野生的已知最长寿命为12年。
价值及其他
别称由来
小浣熊干脆面曾伴随很多人度过难忘的童年,包装袋上的小浣熊憨态可掬,形象各异,令人喜爱。鉴于小浣熊干脆面超强的“群众基础”,于是不少人又将小浣熊称之为“干脆面君”。
但包装袋上的小浣熊形象更像是小熊猫,与浣熊形象有差距,属于食肉目小熊猫属,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以及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周边国家,以竹笋、果实和昆虫为主食。由于它的长相与浣熊相似,而且也有吃东西之前洗一洗的习惯,所以经常容易被误认为是浣熊。关于这两种动物坚持“洗洗更健康”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其实这两种动物只是体型大小和生活习惯相似,其他的各方面,如前爪和吻部的形态等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