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唐朝藩镇割据:从制度隐患到王朝衰亡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21:1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唐朝藩镇割据:从制度隐患到王朝衰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然而,唐朝中晚期(约公元755-907年)却出现了藩镇割据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当时唐朝的各地方势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导致政治动荡不安,为后世也留下了巨大影响。

由盛转衰:走向末路的帝国

唐朝创立伊始,通过唐太宗与唐玄宗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国家变得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帝国也不可避免的像其他帝国一样,走向了封建帝国的衰落之路。

1.朝堂内部的暗流

众所周知,唐朝在起家和鼎盛时期的帝王,基本上都不是省油的灯。

这些朝堂上争权夺位的政治斗争,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唐帝国的发展之中。若是在盛世的争斗,在后世还只算落个“劳民伤财”的评价,国家的发展还不会受太大影响;而这种斗争一旦持续下去,早晚会给一个强盛的帝国予以重创。

当李隆基发动政变从武周手里复辟了唐朝之后,作为唐玄宗的他,意气风发的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解决了官僚冗余、粮食短缺、流民四起等问题。同时收复了辽西、河西等地。但他设立节度使制度,间接的导致了地方权力增大,埋下了巨大隐患。

当唐玄宗将唐朝年号改为天宝以后,因国家无事,安乐如常。玄宗开始逐步丧失经略之心,整天放纵享乐,忽视国家治理。尤其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整天沉溺酒色的状态达到了顶峰。

为了粉饰自己“仍心系大唐”,玄宗任用小人的李林甫为宰相,导致朝政日渐崩坏。当时的开元功臣曾向玄宗谏言任用李林甫的危害:“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资治通鉴》)玄宗依然我行我素。

玄宗以为自己的大唐十分强盛,因此也养成了好大喜功的毛病。这间接的鼓励了边境的军队将领对外挑衅,以此用战功取悦玄宗。再加之玄宗推行的募兵制一直没有废除,使得边境的节度使逐渐掌握军权,胡人安禄山就是这群不安分的节度使的代表。

2. 割据初现,叛乱开始

早在唐睿宗时,藩镇这种行政区划就在大唐出现了。藩镇作为大唐边疆的军事卫戍行政区,承担了屯兵防止外族入侵的功能。但随着节度使制度的出现,藩镇开始有了一批军官出身的行政长官。

这些人手握军权而无人管辖,甚至当时的史官都评说:“将帅久任,一人而兼任数镇节度使。”(《中国隋唐五代军事史》)这种局面可以说为唐朝日后衰亡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公元775年十一月,时任节度使的安禄山趁着大唐王朝处于政治腐败、军事力量空虚的机会,联合史思明发动了史称“安史之乱”。的军事叛乱。

第二年十二月,安禄山率领叛军攻入东都洛阳,唐玄宗带着一票随从逃至成都。随后太子李亨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号为唐肃宗。而玄宗则尊为太上皇。安禄山则在洛阳就地称帝,国号圣武。

各方割据,无力回天

唐朝藩镇割据的局势,在安禄山起兵后开始越发的疯狂,节度使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但通过唐肃宗以及属下群臣的不断努力,大量的藩镇终于被平定,谁知来之不易的和平背后,才是藩镇割据真正的开始。

1.叛乱平定,辉煌不在

安史之乱结束后,尽管唐肃宗、唐顺宗、唐武宗等统治者利用各种手段让唐帝国有了诸如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一类的经济政治复兴小高潮。但安史之乱带来的余波始终没能彻底消散。

唐帝国的中央政府在这时已经无法有效管理藩镇割据的地方政府了,政令不出长安、赋税不入洛阳,当时有些地方的节度使对辖地甚至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自己治下接近独立。

后续中央颁布过一些限制节度使和藩镇权力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唐纪》)。但实际上朝廷已经没有强力管理藩镇的手段。

为了保证国内的稳定和赋税的充裕,统治者以及开始默认极个别藩镇的自主权,并利用各藩镇的矛盾,让不同的藩镇开始互相制衡,中央从中调停。

这种政治上的让步,让各地的百姓苦不堪言,由于缺乏了中央的统一管理,而盐铁却依然有中央专营。这使得很多百姓被中央的专营制度和地方的剥削政策搞的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以盐贩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出现了。

2. 农民起义,雪上加霜

河南的王仙芝、山东的黄巢,以百姓不堪赋税的理由,向唐政府发起了反抗。他们采用了流动作战的方式,像蝗虫一样,席卷了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等半个唐帝国。

而因为藩镇割据,这些起义军对地方的破坏一般很难得到有效的镇压,一方面是因为起义军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藩镇的各节度使大都抱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

到了后期黄巢为首的起义军甚至发展出“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旧唐书》)的吃人恶行,可见当时中央的剿匪不力。

这样大规模,范围广的农民起义,配合着藩镇割据的局面,可以说对刚刚恢复一点元气的唐帝国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直接为最后唐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3. 割据之乱,后患无穷

公元859年,唐懿宗李漼即位。当时唐朝忙于在西南地区的南诏国的战争。而由于之前黄巢起义造成的局面,政府财政已经非常困难,为了维持战争,朝廷又向各地方预征两三年的赋税。

江淮地区又逢水旱灾害,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国内积累的矛盾又再次爆发,大规模的民变再次出现。

随着唐末裘甫起义和庞勋起义从西南地区发生,唐朝在风雨飘摇中正式灭亡,史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新唐书》)。

虽然唐朝在藩镇割据,内忧外患的背景下灭亡了,但藩镇割据带来的影响却始终存在。

藩镇的割据,从地缘政治上,导致了国家的分裂,使得周边的其他国家与势力发现了可乘之机。西藏地区的吐蕃屡次进犯中原,将当时的一部分西域地区和河西走廊收入囊中,切断了丝绸之路。

即便后世丝绸之路被打通,中原的五代十国时期仍然是以藩镇割据为基础,国内军阀林立,战乱不断。

北方的契丹也借机骚扰,为后来在东北地区形成割据一方的大辽势力打下了基础。由于以长安为核心的西北受到吐蕃、突厥的入侵;以山东、河南为核心的华北又广受农民起义的困扰。

所以百姓开始向南方江淮、两广地区迁移,这奠定了后世南方经济发达的基础。在南迁的同时,更多的外族文化也开始随着南迁被带入全中国,使得后世的文化、思想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五代,昙花一现的后唐政权时期,地方藩镇的对中央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已然十分薄弱。但各藩镇在割据中的武备军力依然是影响政局的关键。

这些藩镇的军事力量有个讽刺的名称“中央禁军”。后世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正式通过对这些军队的指挥权的掌握,才把各藩镇遗留的军事力量统一在一起。使得自己拥有了各地方分裂势力的支持最终建立了北宋王朝。

也正是这些藩镇的割据,使得后世的文人开始对武将心存芥蒂,这种敌视态度,直接关系到后世宋朝“重文轻武”国策。同时为削弱藩镇割据的影响,北宋也产生了“朝堂党争”与“冗官冗费冗兵”的问题,进而导致宋朝内部腐败最终灭亡。

藩镇割据的影响直接导致后世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不只是两宋,甚至到了明清,为了防止篡权夺位的叛乱再次发生。

往往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思想来达到维持统治的目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变得安定、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但由于统治者自身的不确定性,经常产生矫枉过正的问题,导致国家难以抵御外敌。

总结

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形成的原因很多,但追根究底,是因为军事制度的缺陷。再加之经济上均田制被破坏,募兵制替代了府兵制,为唐朝灭亡埋下的隐患。

军事大权没有被集中,反而下放给各藩镇的节度使。这样的结果,直接让后世的思想向文人彻底转变,武将与国家武装一直被封建王朝孱弱的经济体制限制,导致后世各王朝最终都被外敌灭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