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玛瑙杯、银壶与鼎
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玛瑙杯、银壶与鼎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众多国宝级文物,其中镶金兽首玛瑙杯、舞马衔杯纹银壶和五祀卫鼎堪称镇馆之宝。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镶金兽首玛瑙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镶金兽首玛瑙杯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是唐代玉器中的精品之作。这件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采用一整块条纹状的绛红色玛瑙制成,带有淡红夹淡白的色带。杯口近圆形,口沿外有两条圆凸弦;下部为兽首形,兽首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面部却更像是牛的面部。兽首的口鼻处为用黄金制作的帽塞,帽塞可以卸下来,帽塞卸下为流,整个酒杯将成漏斗状。
这件玛瑙杯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它采用了西方的“来通”造型,这种酒具造型源于希腊,在中亚、西亚,尤其是萨珊波斯十分常见。《旧唐书》中记载:“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这表明该玛瑙杯可能是外国进献的礼品,或是西域商人带入中土后流转到窖藏主人手中,也可能是唐朝匠人根据西域风格仿造而成。无论其来源如何,这件玛瑙杯都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舞马衔杯纹银壶:唐代金银器工艺的巅峰
舞马衔杯纹银壶同样出土于何家村唐代窖藏,是唐代金银器中的精品。银壶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造型采用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形状,银壶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一匹跃然起舞的骏马。马的脖颈系有长长的绶带,象征着长寿。最为奇特的是,舞马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表演之后,正口衔酒杯,半跪于地,面向主人献杯祝寿。
这件银壶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壶身为圆筒形状,顶部带有一个弯曲的喷嘴,方便倒出液体。壶盖上装饰有雕刻精致的马头,形态优美,栩栩如生。壶身的其他部分则常常以镂空、浮雕等方式进行装饰,图案多样,包括花卉、宝石、神兽等等。整件作品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展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舞马衔杯纹银壶不仅是唐代金银器工艺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它反映了唐代贵族生活的奢华和对艺术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唐代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交流。
五祀卫鼎:西周土地制度的实物证据
五祀卫鼎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是西周中期的重要青铜器。鼎通高37.2厘米,口径32.7厘米,腹深19.3厘米,重11.5千克,双立耳,圆柱状三柱足,腹部略微下垂。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纹饰丰富的青铜鼎不同的是,五祀卫鼎通体朴素简洁,口沿下饰勾连窃曲纹,以细雷纹衬地。
这件鼎最珍贵之处在于其内壁刻有的19行、共计207个字的铭文。铭文讲述了西周共王五年正月,鼎的主人裘卫与邻居邦君厉之间因占用耕地引起违约事件。事件的起因是邦君厉因治理河流需要占用裘卫的土地,许诺赔偿给裘卫五百亩田地。但土地被占用后,补偿却迟迟未到,裘卫便将邦君厉控告到刑伯、伯邑父、定伯等执政大臣那里。经过询问,邦君厉当场承认自己作过补偿田地的承诺,表示会遵守约定并立下誓言。执政大臣便命令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为了记录这件事情,裘卫将契约内容和事件铸造在青铜器上。
五祀卫鼎的铭文推翻了人们之前对于周朝土地政策的认识。周朝早期,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再由诸侯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等,由此形成了严密的贵族体系。由于土地是维护贵族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按“井田制”的法令,土地作为周王的恩赐,是不能被随意转让和买卖的。而在西周中期,周王的统治日益衰微,地方不再严格执行“田里不鬻”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现象屡见不鲜。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名存实亡。商鞅在秦的两次改革,就废除了秦地的“井田制”。
从五祀卫鼎上的铭文可以看出,生活在西周中期的裘卫不仅与邦君厉公开交易土地,甚至还在执政大臣的见证下约定了土地的划分范围。这反映出在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已经属于私有了,但是如果想要进行土地的交易转让,仍然需要朝廷重臣的审核和批准。“五祀卫鼎的铭文为我们了解西周中期的土地制度,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谢双双说。
从五祀卫鼎上的铭文所记叙的事件来看,裘卫作为原告向执政大臣申诉、执政大臣询问被告、被告陈述、执政大臣对事件的仲裁及后续对仲裁结果的执行,一系列环节形成了完整的审理程序。因此,该文物还有助于研究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谢双双告诉记者:“五祀卫鼎上的铭文内容详细,包括这起事件的起因、经过和五祀卫鼎铸造的时间以及契约人、见证人的名字。因此,五祀卫鼎是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非常珍贵。”
这三件文物,一件展示了唐代的对外交流,一件展现了唐代的工艺水平,一件揭示了西周的土地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当你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不妨仔细欣赏这些珍贵文物,感受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