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后,他们都去哪儿了?
35岁以后,他们都去哪儿了?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35岁以上职场人在互联网、智能制造、房地产和金融等行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裁员压力和求职难题。本文通过多个真实案例,展示了不同背景和选择的职场人在面对职业转型时的困境和出路。
大厂老炮
老杨
- 年龄:40岁
- 过往工作:A家设计师、设计leader
- 目前工作:B家设计总监
老杨是根正苗红的大厂人才画像:知名大学毕业、对口专业、绩效稳健。在大厂摸爬滚打多年,逐步爬上了管理岗位,在新旧巨头交替的关口,又顺利跳槽到行业当红辣子鸡的团队做管理。几年下来收入水涨船高不说,手底下也罩了有二三十人。
35和40的关卡对于老杨来说,似乎已经不是问题,待在大厂一步步往上爬就可以了。但不凑巧,赶上行业下行的阶段,公司开始降本增效,老杨团队的人数开始减少不说,新来的领导还处处为难,让老杨产生了跳槽的想法。只可惜,目前自己年纪大了、薪资和定位又高,市场上找不到特别合适的坑,就只能在东家继续待着,边走边看了。
吴姐
- 年龄:37岁
- 过往工作:T家客户端开发
- 目前工作:B家客户端专家
吴姐是赶上了互联网腾飞的好日子,从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跳到了T家做工程师,T家福利好,行情好的时候,日子也过的挺滋润。怎奈T家好日子过了没多久,B家的强势崛起就抢走了不少蛋糕,逼得T家的领导就开始瞎折腾,搞的吴姐也浑身难受。秉持着打不过就加入的想法,吴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挤进了B家的技术团队,继续敲代码挣钱。
不过这两年B家也开始频繁调整,给吴姐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吴姐一合计,自己也成家了、年纪大了,能力有限也升不到管理,那就苟着吧,待在B家好好的,只要裁员的大刀不落到自己的头上,能苟一天是一天。
小厂扛把子
张姐
- 年龄:39岁
- 过往工作:T家设计专家
- 目前工作:W厂设计副总
张姐算是个富婆,家里老公能挣钱,自己在A家做设计收入也不错。20年以前,正是T家如日中天的时候,号称福利好工作轻松年终高,张姐一时间没顶住诱惑,在黄金年龄段,选择平跳T家做了个执行专家。本来T家HR许诺:干一段时间,给张姐升到管理,结果好几年过去了,不但升职的事儿遥遥无期,T家的业务还江河日下。张姐心里郁闷,再加上不差钱,直接离职走人了。
后来张姐找工作的时候,就长了个心眼,没别的要求,就是要找一个管理岗。知名度不高的W厂给姐姐面试之后,原本定的是“虚线管理”,想着等张姐工作一段时间看看表现,再给她管理权限。结果张姐死活不同意,不给管理就不去。W厂看着没办法,一合计就给张姐定了个管理岗,这下张姐才高高兴兴上班去了,也算是有了点保障。
李哥
- 年龄:36岁
- 过往工作:T家高级产品经理
- 目前工作:创业公司C联合创始人
李哥算是T厂的老员工了,自从毕业加入T厂,一干就是10年,虽然职业发展不温不火,至少旱涝保收,绩效比较稳健。在这个10年中,有不少互联网公司来T厂挖墙脚,都给李哥打过电话。不过李哥对T厂还蛮有感情的,眼光又高,挑来拣去,就一家也没去。
后来T厂开始裁员,大家人心惶惶,李哥做产品也好多年了,多少做的有点疲了。就想着出来创业,做点有意思、天花板高的事情。就和朋友们合作,拿了些融资开始倒腾起出海了。做下来觉得事情要做成还挺不容易的,一天天也挺焦虑,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还是得继续坚持。
保险新猎手
张姐
- 年龄:41岁
- 过往工作:外企M高级HR
- 目前工作:某保险销售顾问
张姐算是一个外企老人了,自从二十多岁加入M公司之后,一直兢兢业业。工作不算太忙,收入还不错,说出去也体面,很长一段时间张姐都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然而,随着市场的下行,民营竞争对手的崛起,外企的日子慢慢开始变得不好过。本身依靠的技术护城河被超越,再加上效率低下,M公司盈利锐减,不得不举起了裁员大刀。
张姐在裁员潮中蓦然下岗,本来想好好找个工作,结果各家公司一看她的年龄已经40了,大多数就失去了兴趣。再加上张姐本身也眼光颇高,看不上没名头的小公司,找了大半年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张姐受朋友引导,开始对卖保险产生了兴趣,参加了几期保险训练营之后,头脑一热就开始卖起了保险。
现在张姐过得倒也充实,每天在朋友圈推销产品、线下拜访各种客户,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暂时没挣到多少钱,至少日子过得有些盼头,也能利用上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
新媒体民工
李哥
- 年龄:37岁
- 过往工作:B公司产品经理
- 目前工作:旅游类自媒体博主
李哥名牌大学毕业,开始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就选的不错,加入了快速发展期的B厂。做产品经理好几年下来,虽然没做出什么成绩,干死了好几款内部孵化的产品,但薪资和职级倒是水涨船高。再加上拿了B厂早期的期权,误打误撞,倒也接近了财富自由。
长期的高压工作,再加上产品屡屡失败,让李哥逐渐开始厌恶起了自己的工作。在离开B厂兜兜转转混了几家公司之后,李哥最终决定彻底转行,做起了旅行类自媒体。他从国内玩到国外,从寒带玩到热带,一路上拍了不少视频发布到抖音等平台上。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李哥的视频一直不温不火,也没挣到几个钱,但是至少活的开心逍遥。目前储蓄都够,走一步算一步吧。
心理医生
朱姐
- 年龄:39岁
- 过往工作:B公司数据分析专家
- 目前工作:心理医生
朱姐在职场勤勤恳恳,一路大厂做了多年的数据分析,一直以靠谱著称。怎奈情路曲折,一直到三十八九的年纪还是了然一人。朱姐所在的业务,在B厂里属于边缘业务,各个部门瞎折腾,闹腾了好几年业务还是没什么突破。朱姐逐渐也感到心灰意冷,上班跟上坟也没啥区别。虽然裁员的刀还没砍到自己头上,最终还是选择了离职。
朱姐酷爱心理学,从参加心理咨询自我疗愈开始,慢慢参加培训课程,学习心理治疗的知识,也考取了相关的资格证。离开大厂之后,朱姐也开始做起了心理咨询师,虽然名气小、收入不高。倒也自由、开心。合计好好努力一把,把这个爱好慢慢做大做强,养活自己下半辈子吧
教书育人
老陈
- 年龄:40岁
- 过往工作:X外企设计专家
- 目前工作:大学老师
老陈在职场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存在,从小厂跳到大厂再从大厂跳到外企。老陈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抱负,只想把分内的事儿做好,早点下班回家过小日子。本来想跳到外企日子不错,福利也好。哪曾想,曾经股价一飞冲天的X外企,在疫情后却迎来了业绩和股价的滑铁卢,导致公司高层信心崩溃,开始了大幅的降薪和裁员。老陈本着能混一天是一天的宗旨,在同事们提前纷纷跳船的背景下,硬是熬到了自己被裁的那一天,才念念不舍地卷铺盖走了人。
离开X外企之后,老陈休息了一段时间也开始找工作,结果一看:其他互联网大厂一家比一家卷。跨行业的设计岗位,薪资又低,经验又不匹配,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吸引自己的工作。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老陈了解到自己武汉老家的某高校正在引进设计类的教师,就是想找在大企业工作过懂实战的。虽然工资不高,但是难得清闲,离家也近。于是老陈和家人一合计,就拖家带口回了武汉,做起了教书匠,倒也马马虎虎能养活自己。
游山玩水家里蹲
熊先生
- 年龄:40岁
- 过往工作:X公司运营专家
- 目前工作:无
熊先生属于是那种背景看起来不错,但是在职场中实干能力偏弱的人。他从名牌大学毕业之后,就加入了一家比较轻松的内容平台类互联网公司,一待就是七八年。后来随着推荐算法的兴起,老牌内容平台的市场份额就变得越来越小。熊先生干脆就加入了技术强悍、蒸蒸日上的B厂,结果原形毕露,能力和工作态度都跟不上B厂的要求。在B厂混了一年,连续拿了好几个中下绩效之后,熊先生就灰溜溜离开了B厂,重新开始找起了工作。
熊先生虽然离开了B厂,但好歹顶着名校+大厂的双重光环,找起工作来也算顺风顺水。只是因为能力和行业下行,在几家公司都没有待多长时间。等他换的第四份工作还不顺心后,就开始有点累了,想着说先离职休息一段时间再找。这一出来,游山玩水了半年,结果收了心准备继续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各家公司都开始嫌弃他工作不稳定、离职待业时间太长了。没有办法,只好继续gap着边走边看了。
总结
35岁,以及40岁,对于互联网高科技等行业的职场人来说,确实是一道坎。一方面工资高对企业来说人力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身体和精神的状态又不如20多岁的年轻。
一般来说,坚守原本行业和职位,可以保持较好的收入状况,但是轻松不下来。如果跨行业,转型做保险、心理咨询或者是老师等工作,是会轻松一些,但是收入会受到断崖式减少,目前综合来看没有最优解。
每个人因其储蓄情况、价值追求、家庭背景等原因会有不同的选择。充分收集信息,综合判断自己最适合的道路,并认真走下去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切忌不要盲目自信、人云亦云、反复横跳,否则很有可能会被现实狠狠教育一番。也让我们期待社会经济的整体复苏、大环境的持续改善,只有经商和就业环境的积极变化,才能让苦苦谋生的“高龄”职场人们逐渐减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