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反诈骗白皮书:揭秘AI诈骗黑幕
AI反诈骗白皮书:揭秘AI诈骗黑幕
AI诈骗:新型诈骗手段的崛起
近年来,AI诈骗作为一种新型诈骗手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诈骗,对社会秩序和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据统计,2024年香港警方录得逾36,000宗诈骗案,较去年同期上升7.3%,涉案总损失金额高达70.4亿港元。全球因诈骗引致的总损失金额高达1万亿美元,整个亚洲地区的损失占全球总损失的67%,达5.4万亿美元,反映诈骗案已成为世界罪案大趋势。
AI诈骗的技术原理和常见手法
AI诈骗是通过对AI技术的非法应用,如肖像伪造、声音模拟、诈骗脚本生成等形式,来达到侵害他人利益的犯罪目的。作为AI时代电信网络诈骗的新形态,AI诈骗体现出以下特点:
诈骗产业链环环相扣,溯源难。当前AI技术突飞猛进,利用AI软件,仅仅通过对短视频中零散的人声进行识别与提炼,便能对发声者的性别、年龄、地域完成智能化分析,并能从声音数据库中精准匹配相似度较高的声音预测模式,而后通过重构音质内容来模仿出发声者声音。在这类AI诈骗中,诈骗分子通常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分别从技术支持、设备管理、算法预测、受众筛选、欺诈实施等环节来逐步实施犯罪,由此形成的诈骗产业链给诈骗治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很多时候虽然侦查到某一环节的犯罪要素,但往往难以追溯到真正的组织策划者。
超越时空的流动性。AI诈骗犯罪行为是通过线上操作实施,脱离了时间、地点的制约,由此会形成一种流动式诈骗链条。犯罪分子会在任意时间、地点内,同时面向不同的联系人实施诈骗,并在诈骗成功后第一时间将诈骗资金转移至海外。
立体化实行诈骗,社会危害性大。较之传统电信网络诈骗手段,AI诈骗在维度上呈现出鲜明的立体化特征,即以“点—线—网”的结构实行诈骗犯罪,无需再通过线性的直接接触来达到诈骗目的,而是利用网络虚假身份信息通过立体化的远程操控、实时指挥、多层次分工等来开展诈骗。这种立体化特征使得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加剧、辐射面更广,治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加大。
AI反诈骗技术的最新进展
面对日益 sophisticated 的AI诈骗手段,科技界也在积极研发反诈骗技术:
AI聊天机器人:英国电信公司Virgin Media O2推出AI聊天机器人“黛西”,专门应对诈骗电话。该机器人基于大量真实诈骗电话数据训练,可以与骗子进行长达40分钟的对话,成功浪费骗子数百个小时。
多模态合成检测技术:通过分析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多模态特征,检测Deepfake等合成内容。例如,可以通过检测面部微表情的不自然、声音和图像的同步异常等特征,识别出AI生成的虚假内容。
文本一致性检测算法:针对AI生成的文本内容,通过分析语言风格、逻辑连贯性等特征,判断其是否由人类编写。这对于识别AI生成的钓鱼邮件和虚假信息非常有效。
深度伪造检测工具:网络安全公司McAfee推出的Deepfake检测工具,可以帮助用户识别经过AI篡改的图像和视频。这类工具通常基于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分析图像的像素级特征,发现肉眼难以察觉的异常。
政策法规和治理困境
尽管技术手段在不断发展,但AI诈骗的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法律法规滞后:当前,我国AI诈骗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仍存在AI诈骗治理法律法规滞后、AI诈骗治理缺乏行业合力、AI诈骗治理技术要求较高等困境。对此,应加强专门立法,筑牢法律红线;坚持打防并举,强调协同联动;深化技术运用,提升治理水平,进而全面提升AI诈骗的治理效果。
行业合力不足:各个行业数据泄露的情况仍然存在,即便一些用于保护用户数据的基础性制度开始实行,但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通过贩卖用户信息等形式获利。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部分从业人员在利益驱使下,违反监管制度,对外转卖客户信息用以非法获利。
技术要求高:AI诈骗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开展的犯罪行为,会给相关治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尤其要求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一是技术应对不足。许多人工智能技术都会以开源方式进行对外公布,AI诈骗分子通过互联网获取源代码,然后进行非法修改后,就能改造成用于实施诈骗的算法。二是侦查破案存在难度。AI诈骗分子依托先进软硬件技术隐匿于网络背后,来向目标诈骗对象发送不同形式的转账指令,而由于犯罪分子在身份伪装上具有严谨性,在脚本设计上注入大量欺诈性情感要素,这就使得目标诈骗对象对其建立了深厚信任,甚至主动为其阻碍公安机关的取证与执法,最终会由于证据链不完善而导致侦查破案难度加大。三是电子证据调取困难。AI诈骗的发生场域集中于信息空间,所产生的电子数据容易被遮掩、覆盖,因而难以从技术层面进行取证。四是认定处理难度较大。AI智能技术虽被诈骗分子大量运用于伪造,但要从治理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发仿冒识别技术,则面临着更高难度,而针对诈骗分子伪造的虚假视频、音频,也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内容的真伪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识别,仍面临不少技术难关。
防范建议和未来展望
面对AI诈骗的威胁,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范措施:
多重验证:在涉及资金往来时,务必通过多种渠道验证对方身份。例如,可以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在社交媒体等公开渠道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
警惕异常要求:如果接到要求立即转账或提供敏感信息的电话或邮件,务必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
使用安全软件:安装并定期更新反病毒软件和防火墙,保护设备免受恶意软件攻击。
提高安全意识:定期参加网络安全培训,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法和防范措施。
及时举报可疑行为:如果发现可疑的投资平台或诈骗行为,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AI诈骗是一场科技与犯罪的博弈,也是一场法律与伦理的考验。面对这场挑战,我们需要科技、法律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安全、可信的数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