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战时杂文:见证历史的笔触
沈从文的战时杂文:见证历史的笔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抗战文学的热潮。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沈从文创作了一系列杂文,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战时的社会风貌,更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战火中的文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不久后,北京大学决定南迁。沈从文随校南下,先至长沙,后又辗转至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这段经历,为他的战时杂文创作提供了直接的生活素材。
在昆明的日子里,沈从文亲身体验了战争带来的种种苦难:物资短缺、物价飞涨、空袭频繁……这些都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然而,与许多直接投身抗战宣传的作家不同,沈从文选择了一种更为内敛的方式,用他的笔记录下战时生活的点点滴滴。
从《昆明冬景》到《跑警报》
沈从文的战时杂文,最著名的当属《昆明冬景》《绿菜》《跑警报》等篇目。这些作品,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直接的控诉,却以平实的语言,记录了战时昆明的日常生活,展现了普通人在苦难中的坚韧与乐观。
在《昆明冬景》中,沈从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昆明冬天的景色:“昆明的冬天,照例是极温暖的。阳光从浅灰色的云层中漏下来,照在地面上,像是一层薄薄的金子。”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也反衬出战争的残酷。
《跑警报》则以轻松幽默的语气,讲述了昆明市民在空袭威胁下的生活状态。文章开头写道:“在昆明,跑警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跑’是动词,‘警报’是名词,合起来就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但是,昆明人不说‘躲避警报’或‘逃避警报’,而是说‘跑警报’,一个‘跑’字,生动地表现出那种紧张和匆忙。”
独特的视角
沈从文的战时杂文,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独特的视角。他没有像许多作家那样,直接描写战场上的硝烟,也没有过多渲染战争的恐怖。相反,他选择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精神状态。
这种关注,体现了沈从文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战争固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并没有改变人性本身。在《绿菜》中,他写道:“战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了,但也更真实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历史的见证
沈从文的战时杂文,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了一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体现了沈从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展现了他在特殊时期的思想演变。
今天,当我们重读沈从文的战时杂文,不仅能感受到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氛围,更能体会到一个文人在动荡年代的坚守与思考。这些作品,无疑为我们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