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梅戏名字背后的历史秘密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53:4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梅戏名字背后的历史秘密

黄梅戏,这一源自湖北黄梅的传统戏曲,其名称的形成经历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变迁。从最初的“黄梅淫戏”到后来的“黄梅调”,再到最终被广泛认可的“黄梅戏”,每一个名称的变化都反映了它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和社会认知。

01

起源于采茶调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02

名称演变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

03

重要人物与事件

黄梅戏的发展离不开众多艺术家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严凤英。严凤英10岁开始学唱黄梅调,12岁拜严云高为师学习黄梅戏。1945年,严凤英第一次登台唱戏,在《二龙山》戏中演一个小丫头。但她因演戏为家族所不容,遂离家出走并改艺名为凤英,随后唱红桐城、怀宁两县。1946年,严凤英凭黄梅戏《小辞店》《游春》名动安庆市。1951年,在群乐剧场登台演主角,并成功将京剧《梅龙镇》《玉堂春》移植为黄梅戏。1952年,在上海参加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并凭借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路遇》赢得赞誉。1953年,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表演《天仙配》等三出戏,并荣获演员一等奖;此次演出使黄梅戏在全国引发关注。1955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名蜚全国。1959年,在黄梅戏电影《女驸马》中饰演冯素贞一角,使曲目《女驸马》从此家喻户晓。1963年,主演的戏曲电影《牛郎织女》上映。1964年,主演时装戏曲《江姐》《白毛女》《党的女儿》等。1968年4月8日,严凤英含冤自杀;1978年5月23日,得到平反。

04

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9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申报的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21年5月24日,湖北省申报的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四个历史阶段。前三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