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美食探秘:葱包烩与片儿川的历史传说
杭州美食探秘:葱包烩与片儿川的历史传说
杭州的葱包烩和片儿川,这两道看似普通的街头小吃,却承载着杭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杭州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
葱包烩:南宋遗恨与民间智慧
葱包烩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宋时期,那时的临安(今杭州)是南宋的都城,繁华异常。然而,在这片繁华之下,也隐藏着深深的国仇家恨。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因坚持抗金、力主收复失地而遭奸臣秦桧陷害,最终被杀害于风波亭。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尤其是在杭州,百姓们对秦桧的憎恨达到了顶点。
据传,为了表达对秦桧的愤怒和对岳飞的怀念,杭州城内的百姓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泄着心中的不满。他们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食材,创造出了一种名为“油炸桧”的小吃。起初,人们用面粉搓捏成两个象征秦桧夫妻的面人,将它们扭在一起丢进油锅中煎炸,以此象征将秦桧夫妇置于油锅之中,表达对其罪行的痛恨。然而,为了避免直接提及秦桧的名字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人们巧妙地将“油炸桧”中的“桧”字改为火字旁的“烩”,于是就有了“油炸烩”这一称呼,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葱包烩”。
葱包烩的制作原料主要包括春饼皮、油条和新鲜的小葱。春饼皮薄如蝉翼,柔软而有韧性;油条则酥脆可口,是葱包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小葱则提供了清新的香气和爽脆的口感。在制作过程中,首先将小葱洗净切段,然后将油条也切成与春饼皮相匹配的段状。接着,将春饼皮平铺在铁板上,放上一段油条和适量的葱段,再将春饼皮对折包裹住油条和葱段。随后,用铁铲轻轻按压春饼皮,使其与铁板紧密贴合,同时用小火慢煎至春饼皮变得金黄酥脆。最后,根据个人口味淋上甜面酱或辣酱,一份香气扑鼻、外酥里嫩的葱包烩便完成了。
片儿川:奎元馆与赶考记忆
片儿川的起源虽不可考,但是这碗杭州名面与杭州奎元馆渊源深厚。相传在清朝,奎元馆为来杭州赶考的考生制作了用倒笃菜、笋片、猪肉片烧制成大众面,其中一位考生因食用中乡试举人第一名“解元”,放榜当天亲笔为面馆题名。
片儿川的主要浇头是雪菜、笋片和肉片,因食材皆成片状而得名。这道面食不仅口感鲜美,更承载着杭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2013年入选“中国十大名面条”榜单,2014年登上《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片儿川的命名也颇具杭州特色。杭州话从南宋起,大多带有“儿”字,传说苏东坡在杭州当父母官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人们将倒笃菜、冬笋、肉丝将这三种食材切成片,然后在沸水中氽一下,因“氽”与“川”同音, “片儿氽”就叫成“片儿川”。“片儿川”因此而来。又有人说,川字是象形字,见字如面,用“川”字来表达面条根根筋韧的样子。
片儿川做起来简单,尝起来却滋味饱满、层次分明。浓香的汤头在雪菜、笋片、瘦肉的助力下更加鲜香四溢,这三种食材色泽上有深浅之分,口感上又有软硬之别,完美融合却又恰到好处。而当柔软细糯的面条滑入口中,悠悠的“杭州味”便抚慰了味蕾,也抚慰了心。
两道美食,一座城的故事
葱包烩和片儿川,一南一北,一咸一鲜,一干一汤,看似简单的两道小吃,却凝结了杭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它们见证了杭州的沧桑变迁,承载了杭州人的喜怒哀乐,更成为了杭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杭州,每一道传统美食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更是关于历史、文化、情感的。它们让我们明白,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工具,更是承载历史记忆、传递文化情感的重要载体。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我们也在品味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情感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