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朝鲜族民俗园:年迎客超300万,文旅融合促民族团结
延吉朝鲜族民俗园:年迎客超300万,文旅融合促民族团结
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帽儿山脚下,是一座占地9.4万平方米的文化地标。这里不仅是全国及全省研学旅行基地、延边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更是延边各族人民和谐喜乐、奋进开拓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不断创新,努力营造人文精致小品开新境,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经典街区,铸造时代风貌和谐氛围,把新时代的画像生动地转化成一张张笑脸、一份份喜悦神情,不仅带动文旅经济蓬勃发展,还把中华灿烂文化写在延边大地上。
走进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仿佛穿越时空,一栋栋青瓦白墙、飞檐翘角的传统民居错落有致,酱缸、灯笼、石墙等特色元素随处可见,小径蜿蜒,串联起一个个庭院;庭院深深,将石匠、渔夫、农夫家里不同生活场景鲜活展现,辅以亭、台、草木、喷泉、水石点缀,让每一处园景链接文化脉络,还原天人合一的生活意境,沧桑与淳朴、真挚与温暖相互交织,一步一景,一眼流连,自然于有形中向上生长,美好生活于无形处向下扎根,延边各族人民和谐喜乐、奋进开拓的精神图谱跃然可见。
漫步园内,仿佛进入一个平行时空,人们衣装亮丽、妆容精致,摆出不同造型,迫不及待地等着摄影师旅拍“出片”。北京游客候雪清说:“沉浸式地来体验这样的文化氛围,也看看这样很有特色的建筑,包括我们也有这样的妆造,能有点穿越的感受,还能感受整个文化在现代的传承。”
作为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朝鲜族服饰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多家服饰店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不断尝试创新,将汉服元素融入传统民族服饰设计中,带动延吉旅拍行业蓬勃发展。延边绣佳人服饰店负责人崔勋介绍:“我母亲是朝鲜族服饰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家是已经做这个朝鲜族服饰的业务已经是差不多40年了,从传统服饰开始逐渐演变到以改良款服饰为主,我们现在店里的服装,大概差不多在1000套左右,包括化妆师、摄影师我们也有二、三十人左右,我们作为非遗传承人也感到了一个成就感。”
吉林省朝鲜族服饰省级传承人禹莲花表示,自20世纪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朝鲜族服饰的颜色和款式逐渐多样起来,特别是近几年,把汉服的元素和特点融入之后,受到众多年轻人喜爱。她说,朝鲜族服饰以平面设计为主,将直线与曲线线条完美融合,尤其是女子短祅与长裙的搭配,上薄下厚,用视觉错觉原理巧妙使身材显得修长。
延吉圣妍宫22岁的店长金希妍大学毕业后开了一家咖啡旅拍店,将当地最火爆的两个元素结合在一起。她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设计的十二花神系列朝鲜族服饰非常受欢迎。“十二花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每一款都很有自己的特点,也会给顾客配合不同的头饰、妆容等等。”金希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国潮、喜欢氛围感,因此用于旅拍的服饰势必要在传统基础上做一些改进。
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设有庆典活动乐游区、非遗文化展游区等6个功能区,不断推进旅游模式迭代升级,打造了集服饰体验、文化展演、美食制作和传统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旅游目的地,吸引天南地北的游客打卡体验中华大家庭灿烂的民族文化魅力。黑龙江游客宋女士说:“有这样意识的,我们本身都是汉族,第一次来体验到朝鲜族是有很多生活方面,包括饮食方面和我们的汉族都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血脉相通的,感受到了全国人民这种团结一心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这也是非常让我触动的一个点。”
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为立足点,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用积极的文化表达方式,向世人展示延边故事,传递延边声音,在全国热门“沉浸式”景区榜单上位列第十,并上榜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可以说“一座园点燃一座城”。202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7万人次;今年截至目前,旅客接待量也已经达到285万人次,同比去年同期增长近50%。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运营总监朱保坤说:“我们还是引入更多的、更好的、更具代表性的,更能沉浸式体验的业态,园区每年进行一个版本升级,每年一个新的变化,每年来都有不一样的体验,第三点,我们还是将加大文化展演这块,把园区每一个地方都利用好,把文化植入进去,深刻的、沉浸式的、深入地体验,让游客高兴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