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65.8%,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65.8%,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随着全球化格局的演变,中国企业正在迎来新一轮“出海”热潮。从“出口”到“出海”,中国企业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光伏等领域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本文深入分析了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企业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再全球化发展进程及趋势
“全球南方”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市场日趋多元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遭受重创,凸显其经济繁荣背后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尽管目前国际贸易网络、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仍由发达经济体主导,但以中国、印度、东盟等为代表的“全球南方”经济体的影响力正在迅速上升。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2021年,中国、印度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分别从2.66%、1.62%上升至18.34%、3.24%,同期美国GDP世界占比从高峰期的33.43%下降至24%。以RCEP和“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区域合作机制,正在推动再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
虽有“逆全球化”冲击,但难挡中国“双循环”战略布局
2018年后,中国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贸易局势,但“逆全球化”并未阻挡中国的发展步伐。数据显示,2017—2023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增至8221亿美元,增幅达96%。202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仍达到6644.5亿美元,证明“逆全球化”不可取。中国加快推进全球化布局,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加,带动中国企业从“出口”迅速发展到“出海”。2013—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1078.44亿美元增加到1788.2亿美元,增幅达65.8%。
中国企业“出海”迎来机遇期
再全球化红利将持续释放,中国全球化再布局将迎来新机遇
2023年9月,WTO发布的《2023世界贸易报告》提出,再全球化有利于全球应对国家和经济安全、减贫和环境可持续等挑战。在全球跨国投资呈现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双向投资取得积极成果。202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12%,但进入中国的FDI增加了5%。中国坚定“走出去”步伐,持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布局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和拉美等非欧美地区。202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79万亿美元,连续五年排名全球前三。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不断上升,将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
近年来,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占比不断提升。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中国出口的中间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47.3%,其中机电类中间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26.8%。2023年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在交易量最大的22种中间品中有20种处于领先地位。从具体市场来看,中国对日本、墨西哥出口汽车零配件类中间品,对美国、德国出口锂电池类中间品,对越南、印度尼西亚出口平板显示模组类中间品,均有两位数的增长。
从国内层面来看,中国企业的“出海”潮流,一部分原因在于拓展企业营收增长空间,解决部分行业客观存在的产能利用率下降等现实问题,同时为避免遭受欧美发达国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冲击,转而拓展非欧美市场。研究测算,中国企业直接在外国投资设厂,开展本地化经营,海外营收占比加快提升。调研显示,中国上市企业的海外营收主要来源于机械设备、电子、基础化工、医药生物、电力设备、汽车等行业的贡献,其中有264家上市公司2023年的海外业务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超过70%,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设备、医药生物和轻工制造等行业。
中国企业“出海”的策略选择
谨防“脱钩断链”风险,进一步增强跨国经营能力
WTO指出,目前贸易碎片化早期迹象已经显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开始影响贸易流动,进而导致贸易关系碎片化。计算发现,两个假设的地缘政治集团之间的货物贸易增长比集团内部的贸易增长慢4%至6%。鉴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整短期内不大可能逆转,地缘政治竞争仍将持续较长时间,中国企业“出海”需要准确判断国际局势,既要坚定推动国际化经营,加速走向国际市场,也要全面融入东道国的经济产业政策及其吸引投资的政策制度,适应当地的金融环境,降低不必要的预期投资损失。
紧跟国家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面对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等新的挑战,中国的全球化布局加快,积极拓展国际多元市场,包括加大对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以及提升贸易链价值链地位。统计显示,2017—2023年,中国的出口在美国进口中所占份额下滑7.7个百分点,但在非美国家进口中所占份额却提升2.3个百分点,支撑中国全球出口份额提升1.3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出海”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在“国际化2.0”时代取胜仍需要作出战略和策略选择。
提升中资银行国际化水平,积极服务中国企业“出海”
中资银行除了提供基础的结算等账户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延伸到跨国投融资服务、人民币贸易和信贷、股权投资以及跨机构联合投资等服务;不但需要完善科技投融资模式,还需要加大跨境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具体来看,中资银行服务中国企业“出海”亟须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优化海外机构布局,探索建立区域总部或区域中心管理模式,提高海外机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加强科技、人才等配套机制建设,满足全球中资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二是鉴于发达国家科技进出口管制以及各类制裁措施频出,有必要加强海外分支机构公司治理,加大风险合规审查、法律、廉政以及反洗钱等专业化建设,有效规避合规风险和次级制裁风险,为中资企业提供法律合规、汇率对冲等专业咨询服务。三是深化同中资企业的合作,加强与海外商会、当地公共部门、本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提升中资银行在当地的品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合作机会,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同时加强本地化经营,促进境内外机构资源协同、业务联动,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营收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