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经典再现,《天仙配》黄梅戏音乐魅力
严凤英经典再现,《天仙配》黄梅戏音乐魅力
1955年,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全国上映,主演严凤英凭借其亮丽沙甜的嗓音和细腻动人的表演,将七仙女的形象深深印刻在观众心中。从此,《天仙配》不仅成为严凤英的代表作,也成为黄梅戏的标志性剧目。
严凤英与《天仙配》
严凤英,这位被誉为“黄梅戏皇后”的艺术家,1930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她自幼酷爱戏曲,12岁便拜严云高为师学习黄梅戏。严凤英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味浓郁,她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将其融会贯通并自成一家,被誉为“严派”。
1955年,严凤英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这部电影使她名蜚全国,也让黄梅戏从田间小戏跻身全国五大剧种。严凤英的表演将七仙女的美丽、善良和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唱腔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使得《天仙配》成为黄梅戏的经典之作。
《天仙配》的艺术魅力
《天仙配》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人间与仙境之间的美好传说。故事的主人公董永,是一个勤劳、善良、淳朴的农民。他因为家贫,被迫卖身葬父,却因此得到了一位仙女的青睐。这位仙女,名叫七仙女,被董永的真诚所感动,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他们在一起度过了短暂而美好的时光,最终被玉帝生生拆散,返回天庭。
《天仙配》的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展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真善美的胜利,也看到了勤劳和智慧的力量。这正是《天仙配》能够成为黄梅戏经典剧目的原因所在。
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天仙配》中,严凤英的唱腔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将七仙女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在《天仙配》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董永的淳朴、七仙女的美丽和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仙配》的当代传承
近年来,黄梅戏《天仙配》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2024年,由“梅花奖”得主袁媛担纲主演,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推出新版《天仙配》,在全国巡演中广受好评。
新版《天仙配》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了精炼。全剧共五场,即“鹊桥”“路遇”“上工”“织绢”“分别”,删去了以往版本中“满工”这一场的部分内容,时长相应压缩至两小时。这样的处理,在不损伤观众“听戏”获得感的基础上,使全剧剧情更加紧凑,节奏更加明快。
袁媛作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第四代“七仙女”,在表演中既坚守黄梅戏艺术本体,又融入了时代美感。她饰演的七仙女,从情窦乍开的少女到嫁得良偶的新妇,再到贤淑忠贞的贤内助,最后成为备受煎熬的离人,展现了女性在生活阅历中的内心磨砺与人格成长。
在“路遇”一场中,袁媛对七仙女的心理变化处理得十分细腻。当董永问“但不知大姐家住哪里,要往哪里去”时,七仙女答“我本住在蓬莱村”。严凤英大师谈到此处的表演时曾说,董永的问题是七仙女不曾料到又必须回答的,因此她在回答时需稍加思索,又因为“蓬莱村”的回答是撒谎,七仙女的神态必先由略慌张至平和以至于一丝小小的得意。袁媛在处理这一段时,表情变化十分细腻,脸色略一沉即满脸笑意,既流露出七仙女微妙的心理变化,又表现出她的机智应变。
在“分别”一场,这是全剧高潮,人仙之情注定不被天庭祝福,这个纯爱的浪漫故事将回归“相爱者必将分离”的永恒母题。面对天将公事公办的通牒,七仙女内心如绞。“我与董郎恩爱深如海,利剑难断我夫妻情。熬过傅家百日苦,好比是熬过黑夜到天明。我愿做凡人不做神,要我回去万不能!”这段唱,袁媛处理得沉稳而坚定,表现出七仙女誓与董永厮守人间的决心,以及想借助难香求得姐姐帮忙来掌握局面的乐观。
黄梅戏《天仙配》从1955年严凤英的经典演绎到2024年袁媛的创新传承,展现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价值的体现。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些都是《天仙配》所传达出的中心思想,也是它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