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胡适与母亲:一段坚韧与智慧的传奇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14:3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胡适与母亲:一段坚韧与智慧的传奇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这是胡适在《先母行述》中对母亲冯顺弟教育方式的描述。这段话生动展现了冯顺弟独特的教育智慧:既严格又充满慈爱,从不在外人面前打骂胡适,而是私下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仅维护了胡适的自尊心,也让他深刻认识到错误,从而改正。

冯顺弟,这位出身农村、不识字的女性,用她的坚韧与智慧,培养出了中国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胡适。胡适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母亲的悉心培养和坚韧精神。

胡适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临终之际要求冯氏督促胡适读书。冯氏“每日天未明即推适披衣起坐,为缕述先君道德事业。……天明,即令适着衣上早学。九年如一日,未尝以独子有所溺爱也。”当时垫师的教法很简单,就是令学生死记硬背了事。冯顺弟的过人之处,在于她要求儿子好读书而必求甚解。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每年都私下多给垫师数目可观的学费。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胡适每读一个字,必得弄懂一个字的意思;每读书中的一句话,必懂那句话的含义。母亲的这种教学方法,打牢了胡适的国学基础,并为以后的学业成就铺平了道路。没有冯氏的九年如一日的督促,也就难以成就一生有三十八个博士头衔和懂得多国语言的胡适!

冯顺弟对儿子的管教充满了慈爱、严格和理性。胡适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冯顺弟从不在他人面前教训儿子,以维护小胡适的自尊心。但是,她每天清晨都要对胡适私下进行严厉的“晨训”,清算小胡适说过的错话、做过的错事,决不姑息和溺爱。但当胡适生了眼病的时候,她便用自己的舌头去舔儿子的眼睛以求痊愈。

照常理,冯顺弟年轻守寡,只有胡适一个亲生的儿子,必当将其紧紧地护在身边,不准远游。但她既不囿于圣人的说教,也不盲从于母子的感情,在胡适13岁的时候,冯顺弟认为儿子已读完了私塾,应继续深造,她那深沉的母爱能上升为新的理性,让儿子远游上海,去接受“新学”的教育了。临别前,她强忍泪水,做出了欢欣的样子,送儿子上路,“三年始令一归省”。后胡适于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此时他年仅19岁。因行期由政府决定,竟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

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1913年冯顺弟患了重病,她担心自己会一病不起,因此特意照了一张相,收藏了起来。为了不影响儿子在美国读书,她嘱咐家人说:“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将此事告诉我的儿子,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待他学成回国时,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

胡适没有辜负母亲期望,1917年7月,他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因普及白话文和主张文学革命而暴得大名。胡适的成功,也是他母亲的成功。胡适对于当年的新文化运动作出了一流的贡献,而他的母亲为中国贡献了一位胡适。令人叹息的是,胡适回国后第2年的11月,这位劳碌一生可敬可叹的母亲在家乡不幸病逝,年仅46岁。悲痛欲绝胡适与刚完婚不到一年的妻子江冬秀回家奔丧,写下《先母行述》:十五年中,侍膝下仅四五月耳。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胡适在《先母行述》中写道:“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冯顺弟不仅是一位慈母,更是一位严父。她不仅要面对经济困境,还要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作为年轻后母,她在妯娌间的矛盾中始终保持隐忍与和气,用智慧化解冲突。她不仅在学业上严格要求胡适,还在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教导他如何做人。

胡适曾说:“我之最大幸运是我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冯顺弟的教育方式和无私奉献,不仅塑造了胡适的品格,也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以及他在文学、哲学等领域的成就,都离不开母亲的悉心培养和精神支持。

胡适与母亲冯顺弟的故事,是一段充满坚韧与智慧的传奇。冯顺弟用她的坚韧精神和独特教育方式,培养出了胡适这位文化巨匠。这段感人至深的母子情,至今仍感动着无数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