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教育观: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
胡适的教育观: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著名的教育家,其独特的教育观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胡适的教育理念深受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其母亲冯顺弟的严格教育。然而,胡适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却与其理论主张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后人对其教育观的深入思考。
胡适的教育理念
胡适的教育理念深受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实验主义思想影响。胡适主张渐进式改良而非激进革命,认为教育应该从基础做起,通过点滴积累实现进步。这种温和的改良态度是胡适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左派知识分子最大不同之所在,也是《新青年》团体在“问题与主义”论争之后,分化成左右两个营垒的根本原因。
胡适在康乃尔大学留学时期,就反对急于求成的革命,在他看来,任何急进和暴力的革命,都不免是表面的、短暂的,是只有破坏而没有建设的,因此也就成了一种浪费。他毕生所鼓吹的是:社会改革是没有捷径的,是必须从基础做起的。
作为文学革命的倡导者,胡适大力推广白话文,主张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作为教育工具,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他在1920年出版的诗集《评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集。1918年,胡适发表《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剧剧作。胡适无论是在理论主张还是创作实践上,都为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开拓作用,作出了特别的贡献。
胡适对中学语文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建议,对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1920年和1922年所做的关于国文教学的两次演讲,对中学国文学科的课程建设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对国文“教授法”的见解,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胡适教育观的背景
胡适的教育理念与其家庭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胡适的父亲胡传有三位妻子,这种复杂的家庭结构可能会对胡适的教育理念产生一定影响。然而,从现有资料来看,胡适的教育观更多地受到其母亲冯顺弟的影响。冯顺弟对胡适的教育极为重视,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仍坚持支付高昂学费,确保他接受优质教育。此外,她还注重品德培养,对胡适要求严格。这种家庭教育为胡适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胡适的反共思想也体现在他的教育观中,他反对激进的革命教育,主张通过民主和自由的方式培养人才。胡适早在康乃尔大学留学时期,就反对急于求成的革命,在他看来,任何急进和暴力的革命,都不免是表面的、短暂的,是只有破坏而没有建设的,因此也就成了一种浪费。他毕生所鼓吹的是:社会改革是没有捷径的,是必须从基础做起的。
胡适教育实践的争议
然而,胡适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却与其理论主张形成鲜明对比。胡适的次子胡思杜因教育问题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胡思杜从小就体弱多病,常常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去上课。这小孩的天性就是爱玩,没有了老师的管束,更让他肆无忌惮。作为母亲的江冬秀则是旧时女子作风,并不重视孩子教育问题,每天留恋于牌桌赌局之上,对于儿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健康就好。
当时胡适任民国驻美大使,与儿子相隔两地。虽然有心管束,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至于在胡思杜的童年记忆中,父亲这个角色一直缺席于他的童年时期,也为他成年后与胡适,这并不相亲的父子关系,埋下了隐患。有胡适在国内的朋友,见胡思杜每日到处游玩,荒废学业,还揽上不少社会恶习,就托人转告了远在美国的胡适。这才使胡适下定了决心,托人把胡思杜带去美国加以管教。只可惜,此时的胡思杜早已习惯了吃喝玩乐,虚度时光,变得不思进取了,在美国连续就读了两个学校,却连一张毕业证书都未曾拿到。
到了1948年,万般无奈之下,学无所成的胡思杜,只能灰溜溜的回到了国内。在父亲的照顾下,安排到了北大图书馆工作。或许书籍的熏陶,胡思杜也一改往日常态,慢慢的有所上进,这也让胡适的心里感到了一丝安慰。但时隔不久,时代风云变幻,解放战争打响,国民党发出一项“抢救运动”,目的是把北京城里的知名学者撤离大陆,其中就有胡适一家人。但此时,胡思杜却坚决不跟家人一同前往台湾,坚决要留在北京。儿子如此执拗,胡适夫妇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就给他留下了一些金银细软,用来以后他成家时作为聘礼娶妻生子,但不曾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
新中国成立之后,胡适的许多发表在报刊的文章,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议,一时之间竟兴起了“批判胡适”的思潮。几乎人人痛骂胡适,胡思杜由此受到牵连,为求自保,在报刊上发布了公开性文章,厉声斥责父亲胡适,狠狠地割裂了父子亲情,誓与胡适划清界限。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在国内外都引起了非常大的影响。只是在台湾的胡适,对于儿子的做法,似乎给予了理解。有媒体采访他的感受时,他只微笑着回答了四个字:“不予置评”。但是作为胡适的儿子,是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干系的,因为成分问题,即使他有了一份在大学任教的工作,也没有一个女孩愿意与他共结连理。
到了1957年,胡思杜因为对教学改革提出了些许意见,被打成“右派”。在经历一场大批斗之后,因为巨大的精神压力,选择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却落了个“畏罪自杀”的名头。胡思杜自杀时孤身一人,十分悲凉,只留下了一封遗书交给表兄。一直到二十三年之后的1980年,胡思杜才最终得到平反。
胡适在教育实践中的失败,引发了人们对他的教育理念的质疑。胡适的教育理念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也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其教育观的适用性。
胡适教育观的现实意义
尽管胡适的教育观存在争议,但其理念对当代教育仍有重要启示。胡适的实验主义教育观强调渐进式改良,反对激进革命,这与当前教育改革中强调的循序渐进、注重基础的理念不谋而合。胡适的白话文教育主张和对语文教育的改革建议,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的背景下,胡适的教育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胡适的教育观并非完美无缺,其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败也提醒我们,教育理念的实施需要结合具体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胡适的教育理念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也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其教育观的适用性。然而,这并不影响胡适作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先驱的地位。他的教育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