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催收乱象何时休?
电话催收乱象何时休?
卧底调查揭示催收行业乱象
2024年7月至8月,澎湃新闻记者通过互联网招聘平台,随机入职暗访位于安徽合肥市的4家催收公司。暗访中发现在上述公司在催收实操中存在不少乱象,有的甚至触及法律底线。催收公司为了回款,经常对欠款人恐吓、侮辱,爆通讯录、骚扰家属、单位,给其点外卖、寄快递、社交账号评论区轰炸,获取信用卡持卡人消费记录等隐私信息……在此过程中,催收公司对上述行为熟视无睹;而债权方的银行和小额贷公司的监管亦形同虚设。此次暗访的四家公司涉及的债权方包括:交通银行信用卡、美团金融、国美金融、360借条、马上消费金融等。
违规催收行为频发,债务人苦不堪言
在实际操作中,催收人员的违规行为屡见不鲜。例如,有催收人员通过频繁拨打电话、恶意点外卖、骚扰举报借款人单位等方式进行长时间骚扰。更有甚者,催收人员会使用私人手机进行催收,以规避监管。这种“软暴力”方式给债务人及其亲友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受害者小李(化名)回忆起那段被催收的日子,至今仍心有余悸。“他们每天打十几个电话,晚上十点后还在打。我解释了经济困难,但他们根本不听,还威胁要上门找我‘喝茶’。我被吓得失眠,生活完全被打乱了。”
政策监管逐步加强,但落实仍存挑战
面对催收行业的乱象,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202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互联网金融贷款催收业务指引》,为催收活动划定了边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修订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
然而,政策的落地实施并不轻松。一方面,催收行业规模庞大,2022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达2.98万亿元,小额借贷合同纠纷案件量巨大,走法律途径时间成本、诉讼成本过高,所以选择将催收业务外包。外包的催收公司管理和运营水平参差不齐,催收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大量投诉,甚至引发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另一方面,催收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规范催收行为,重建行业信任
要从根本上解决催收乱象,需要多管齐下、协同发力。
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催收行业的监管,提高准入门槛,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同时,应加大对违规催收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其次,金融机构应加强自律,建立健全催收管理制度,规范催收流程。在面对“代理维权”时,要积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与协商,妥善解决贷款逾期问题,避免矛盾激化。
最后,消费者也应增强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在贷款时要充分了解相关金融知识和合同条款,按时还款,避免逾期。遇到暴力催收时,要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公安机关等举报投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电话催收乱象何时休?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重建行业信任,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信贷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