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长宁惊现珍稀狗獾,专家建议避免打扰保护生物多样性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28:2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长宁惊现珍稀狗獾,专家建议避免打扰保护生物多样性

近日,上海长宁区传来好消息,多年不见的狗獾重现野外。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狗獾在当地的存活,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这种野生动物的机会。

“猹”,这一鲁迅笔下根据家乡人声生造的动物,在小说《故乡》中描绘为夜间偷咬瓜的猛兽。鲁迅虽未详知其真实身份,却以“状如小狗而很凶猛”来形容,似与狗獾(食肉目鼬科狗獾属哺乳动物)有所契合。

有学者推测,《故乡》中将獾猪、刺猬、猹并列为“偷瓜贼”,这便排除了猪獾的可能性,从而认为猹可能即狗獾。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狗獾的适宜生境逐渐缩减乃至消失,这种曾是“土著”的野生动物如今已难得一见。

幸运的是,去年上海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近日长宁区传来好消息,多年不见的狗獾竟然重现野外。

狗獾与猪獾,这两种曾广泛分布的“土著”动物,如今虽已难得一见,但在某些地方仍有机会重逢。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分这两种动物呢?首先,它们的栖息地有所不同。狗獾通常选择墙洞或山洞作为自己的家,而猪獾则更倾向于选择树林或灌木丛。此外,两者的体型和毛色也存在差异。狗獾体型较小,毛色以灰褐色为主,而猪獾则相对较大,毛色呈黑色或深棕色。

最近,在陆家浜西南岸的一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周其云就发现了一种可能为狗獾的动物。这种动物常在夜间出没,以竹林深处的墙根为家,附近还有两三个类似的洞口。当周其云得知附近有这种动物时,他立即开始了调查。通过查看小区监控视频和实地考察,他最终确认了这种动物为狗獾。

此次发现不仅证明了狗獾在当地的存活,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这种野生动物的机会。希望我们能共同努力,保护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让它们在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


疑似狗獾栖息的洞穴。陈玺撼 摄


疑似狗獾出没的洞口。陈玺撼 摄

在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专家确认了这种动物的身份——狗獾,它位列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之列。通过监控摄像头,我们目睹了深夜至凌晨时分,狗獾在洞口附近的珍贵活动场景。一只狗獾在经过反复试探后,勇敢地钻出洞穴,用鼻子探寻四周,并偶尔将头埋入落叶中觅食。而另一只则显得较为羞涩,只是好奇地向外张望,却迟迟未能离开洞穴。

周其云透露,目击者推测该地区可能有三到四只狗獾。由于狗獾主要在深夜至凌晨活动,因此目击记录相对较少,尚待专家进一步调查。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狗獾已将陆家浜西南岸的一些中空墙洞和假山改造成了它们的栖息地。

此外,一些志愿者已开始积极行动,呼吁公众不要随意填补这些墙洞和山洞,以确保为狗獾等野生动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

长期“潜伏”的神秘生物——狗獾

狗獾,这一属于鼬科狗獾属的神秘生物,体长介于50厘米至90厘米,体重可达十几公斤。其四肢短健,背部色彩斑驳,以褐色与白色为主,面部则点缀着黑白条纹,吻部突出,鼻垫柔软,耳小尾短,整体显得性情凶猛。这种动物在亚欧大陆上广泛分布,而在我国,它主要栖息在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的农田、森林以及靠近河流的山坡等区域。夜间是狗獾的活动高峰时段,其食性杂,以植物根茎、果实以及各种昆虫、蚯蚓等为食,甚至会捕食小型兽类、鸟类和一些爬行动物。

有趣的是,狗獾不仅善于根据栖息地特点调整食谱,还是出色的“建筑师”。它们用锋利的前爪精心刨洞,构建出复杂的洞巢系统。这些洞巢往往主次分明,安全性极高,内部铺以狗獾裁剪的草块,保暖效果极佳。而狗獾的洁癖也使得它们会将粪便排放在固定位置,这样的环境自然吸引了另一种上海“土著”——貉来“蹭房间”,尽管它们常常不付“租金”,甚至有些死皮赖脸。


上海动物园中的狗獾窝,虽简约却不失巧妙。

上海动物园内,狗獾自在游泳。然而,这种宁静的生活可能正面临挑战。据研究显示,在欧洲,作为外来物种的貉已对“原住民”狗獾的繁衍生息构成严重威胁。由于习性相似但体型更大,狗獾往往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导致数量急剧下降。幸运的是,上海地区的狗獾似乎得以幸免,这或许与貉的分布稀少有关。

然而,关于这些狗獾的来源,专家们意见不一。有人推测,它们可能是人工繁育环境下的逃逸体或人为放养;有人则认为,这些狗獾可能长期“潜伏”在当地,近年来因环境变化等因素活动范围发生改变才与人有了交集;还有观点指出,这些狗獾可能正是从生境优渥的上海动物园一带,沿着新泾港、陆家浜及周边绿地等生态廊道扩散至此。

上海曾是狗獾的栖息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狗獾广泛分布于松江、金山、奉贤、青浦、嘉定等郊区。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适宜的栖息地大幅减少、破碎化严重,加上人为捕杀等因素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上海野生狗獾的数量便持续减少。

为了了解上海地区狗獾的现状及生态恢复情况,上海市林业局于2007年底启动了“上海地区獾类现状调查及生态恢复”项目。调查发现,嘉定、松江、金山、奉贤4个区有狗獾洞巢分布。但遗憾的是,2009年再次调查时,部分先前发现的狗獾洞巢已遭人为破坏。

上海地区狗獾的分布变迁(2007年至2009年)

在2007年底,上海市林业局启动了关于上海地区狗獾现状及其生态恢复的调查项目。经过两年的深入探索,发现嘉定、松江、金山、奉贤这四个区域是狗獾洞巢的主要分布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2009年的再次调查中,部分先前已发现的狗獾洞巢竟遭到了人为的破坏。


2022年,嘉定区华亭镇双塘村的村民在稻田里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狗獾,它的脾气显得异常暴躁。经过村民们的精心照料和隔离检疫后,这只狗獾最终被成功放归自然。

近年来,调查显示,除了东佘山、西佘山、奉贤庄行等少数地区有狗獾活动的记录外,上海其他地区几乎很少见到狗獾的身影。为了恢复上海野生狗獾的种群数量,进而保护上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链的完整性,上海市林业局、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奉贤区林业站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同组建了专题项目组,致力于狗獾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一个适宜狗獾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通过引入、圈养和放归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栖息地的改造,狗獾的野外种群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连续多年的助养繁殖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小獾的成活率也在逐年提高。然而,专家指出,要想让狗獾在上海郊区完全恢复种群,至少需要500只相应的个体,而目前数量还远远不足。

狗獾的栖息地现状引人深思。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陈珉教授坦言,这种“土著”动物的发现,一方面带来了关注的希望,另一方面却也引发了对其生态平衡的担忧。长宁区记录到的几只狗獾,尽管仍有许多未知待解,但一个明确的事实是,它们所处的中心城区生境极为脆弱。任何微小的变化,如食源的减少或数量的增加,都可能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因此,陈教授呼吁社会各界保持低调关注,不打扰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此外,一些适应力强的野生动物选择与人类为邻,主动进入人类活动区域,这一现象被称为“野生动物进城”。松江、青浦、闵行等地的社区已经成为了这些动物的家园,其中貉就是典型的代表。与这些动物和谐相处,除了相互尊重、保持克制外,还需要在城市规划中留出一些“空白”。陈教授建议,在建设中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预,通过保留一些“抛荒地”、减少硬质地面和生态驳岸的建设等方式,为自然营造更多的空间。这样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栖息地。


长宁区通过生物多样性调查,新发现了红脚田鸡的踪迹。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