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天府文化公园,揭秘成都历史
打卡天府文化公园,揭秘成都历史
“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笔下的摩诃池,也是成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如今,这处千年古迹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天府文化公园。
天府文化公园位于成都市中心,是2024年新兴的历史文化地标,汇聚了摩诃池公园、东华门遗址公园、祠堂街等多个知名景点。这里不仅浓缩了成都2300年的建城史,更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焕发生命力。
摩诃池:从皇家园林到城市绿洲
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是隋唐至两宋时期成都城内著名的池苑园林景观。据记载,摩诃池始建于隋代,原为蜀王杨秀的宫苑,后历经扩建,成为唐代成都的标志性景观。唐代诗人岑参曾留下“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的佳句,足见其在当时的地位。
如今的摩诃池公园,水域面积约11亩,集明清两代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唐代摩诃池历史文化场景复原、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与市政配套功能于一体。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既能领略古代皇家园林的恢宏气势,又能感受现代都市的生机与活力。
东华门遗址公园:2000年历史的地下宝库
与摩诃池相邻的东华门遗址公园,是天府文化公园的另一颗明珠。这里发掘出了自秦汉两朝、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2000多年的历代文化遗存,是成都城市历史发展变迁的直接见证。
2019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体育中心一带发掘揭露出秦汉六朝大城生活区、隋唐至两宋摩诃池池苑园林区、明代蜀王府宫城建筑群等城市遗存,并命名为东华门遗址公园。现发掘面积约为50000平方米,包含场馆地下遗址22000平方米、外场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27300平方米。遗址内发现了自秦汉两朝、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2000多年的历代文化遗存。2023年7月,东华门遗址公园的外场正式开放。
2024年,东华门遗址公园将开展内场文物保护工作。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为全国首个超大城市中心区的大型遗址公园,成为展现成都历史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祠堂街:百年老街的文艺新生
紧邻天府广场的祠堂街,是一条承载着成都百年记忆的艺术风情老街。这里曾汇聚全成都70%的书店,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街”。新华书店、金秋茶社、四川电影院……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见证了成都的文化繁荣。
随着城市有机更新的推进,这条百年老街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祠堂街最大程度保留了其文艺气质,同时引进了众多时尚品牌和艺术机构,成为年轻人新的打卡圣地。
值得一提的是,祠堂街艺术社区还保留了38棵梧桐树,这些承载了一代成都人记忆的老树,如今已成为新老成都人共同的情感纽带。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交响
天府文化公园的建设,是成都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持续发力,从稻城皮洛遗址到三星堆,从乐山大佛到都江堰,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文化保护项目,让巴蜀大地的文化瑰宝得以重焕光彩。
2024年“五一”假期,四川文化遗产类景点人气火爆,乐山大佛、都江堰、三星堆等景点游人如织,充分展现了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更是将目光投向四川,以“天回医简”为切入点,展现巴蜀文明的独特魅力。
作为文物资源大省,四川认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三,当前,拥有不可移动文物65231处,其中一般不可移动文物57000余处,田野文物超过60%、仅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就达2134处,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四川制定《巴蜀文化“两创”工作年度行动方案》等举措,在弦歌不辍、思接千载的传承中,让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共生。
从个人到机构、到多部门多地区,保护不断升格,历史的涓涓细流,正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之下,汇聚成璀璨的文明之河。疏源浚流,与古为新,如何让巴蜀文脉得以延续、一路生花?蘸满历史的笔墨,正在绘出灿若星辰的巴蜀万千气象。沉睡三千年,一醒惊
天府文化公园的建设,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城市更新,更是一次文化复兴。它让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汇,让传统与创新在这里碰撞,成为成都乃至四川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正如一位“小小讲解员”所说:“通过志愿讲解服务,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御河、爱上西御河。”天府文化公园,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成都的历史深处,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