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致青少年非理性消费,专家建议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饭圈文化致青少年非理性消费,专家建议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近年来,饭圈文化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尤其对青少年产生了深远影响。青少年粉丝群体在虚拟社交平台上高度活跃,通过自我表达生产“饭圈”物料,形成与偶像的纽带连结,陷入虚拟狂欢陷阱。这种现象不仅改变了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模式,还引发了诸如非理性消费、言论失范等一系列问题。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饭圈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加剧了青少年追星失范现象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具体影响
行为失范
饭圈文化中,青少年粉丝的行为失范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在“粉丝打投倒奶事件”中,粉丝为了支持偶像,不惜大量购买牛奶并倾倒,只为了获得投票二维码。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不仅浪费资源,也反映了粉丝在饭圈文化影响下的盲目跟风。此外,还有粉丝对偶像进行不当追求,如“迪丽热巴跨年舞台被变态男粉求婚事件”,以及对偶像进行骚扰,如“姚琛被私生潜入家中被迫报警事件”。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艺人的隐私,也违反了法律和道德规范。
言论失范
在饭圈文化中,言论失范现象同样严重。粉丝之间常常因为资源竞争或偶像形象维护而发生激烈冲突,如“王一博粉丝和赵丽颖粉丝撕番”事件。在这些冲突中,部分极端粉丝会对其他偶像或粉丝群体进行恶意攻击、辱骂,甚至进行人身威胁。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低俗表达已经成为常态,如“我可以”、“阿姨”、“老公”、“生猴子”、“帅得我合不拢腿”等,这些话语不仅低俗,还反映了粉丝对偶像的过度崇拜和不恰当的情感投射。
经济行为
饭圈文化中的经济行为也值得警惕。资本发现粉丝追星过程能够产生较大经济价值,通过采取有效策略引导粉丝行为将粉丝裹挟进明星产业链,即粉丝、偶像明星和投资者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投资者是粉丝经济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偶像明星就是投资者所打造出来的作品。投资者了解了粉丝的心理需求,按照粉丝喜爱的模样来包装偶像明星,为他们造就各种人设,以此来吸引粉丝赚取流量,甚至很多偶像明星的出圈事件都是公司为了迎合大众而提前设计好的,小到公开场合偶像明星的日常发言都会被提前安排好。长此以往,粉丝置身于资本打造的梦幻景象中,大多数粉丝都无法理智判断其中“包装”的部分,青少年粉丝群体更是陷入其中难以自拔。资本也抓住了粉丝对于偶像的情感,从潜意识当中控制粉丝群体,利用商业手段对粉丝群体进行消费引导。产品方会请当前流量最红的偶像明星来代言产品,例如:王鹤棣在《苍兰诀》播出爆红后,特步立刻官宣其成为代言人。另外,产品方还会通过买产品赠送偶像明星的明信片、海报等周边做为亮点,来故意吸引其粉丝购买。将自己的产品与相关的偶像明星联系起来,增强粉丝对于产品的印象和喜爱感,从而大量吸金。青少年粉丝群体对于金钱的概念还未完全成熟,为了支持其粉的偶像明星,可以花光其所有的零花钱来购买偶像明星代言的产品或者各类周边,甚至还出现偷父母钱或者网贷来支持偶像明星。甚至,还有不少偶像明星亲自下场“割韭菜”,和资本联手出品自己的个人品牌,产品质量平平但价格却高到离谱。例如,欧阳娜娜开创自己的服装品牌,其中一个普通的白色眼罩售价高达500元,但还是有狂热粉丝疯狂下单。
影响因素分析
意见领袖的非理性引导
在饭圈中,意见领袖主要是指偶像的“大粉”,即拥有比较多的粉丝数,积极组织偶像活动且自身很有号召力的粉丝。青少年群体还处于成长阶段,价值观还未形成,自我意识还比较薄弱,会盲目的按照大粉的指挥进行行动,甚至在大粉一切都是为偶像争取利益的号召下,他们不会思考其做事的出发点以及发布的任务是否合理,只是不假思索的完成大粉的任务。例如,王一博粉丝和赵丽颖粉丝撕番事件,起初就是双方大粉故意挑起事端,从而导致双方粉丝互相攻击,从发帖的言论表达中,不乏发现有很多粉丝的年龄偏低。
网络的匿名性
粉丝群体人数众多,网络监管还不够完善,很容易在这种匿名性环境下做出失范行为。青少年在家庭里,会受到父母长辈的管束,在学校里,会有老师的管束,有他人的约束会使得他们在做出失范行为前会有所顾忌或有人劝诫。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心怀不轨的个体利用网络匿名性和伪装性,来散布不实消息,破坏网络环境。特别是对于身处于网络匿名性环境的青少年群体,没有了他人约束,且自控力不强,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假性辨别能力弱,很容易被这些别有用心的人误导,二次传播这些虚假消息,甚至做出越轨行为。在“肖战227事件”中,不少低龄粉丝进行无脑疯狂举报,就是由于匿名“来碗甜粥吗”和“巴南区小兔赞比”的肖战粉丝对事件进行大肆渲染,误导低龄粉丝对于该事件严重性的认知,从而导致低龄粉丝群在网络平台上做出了言论失范行为,并且导致该事件进一步被扩大。
资本力量的推动
资本发现粉丝追星过程能够产生较大经济价值,通过采取有效策略引导粉丝行为将粉丝裹挟进明星产业链,即粉丝、偶像明星和投资者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投资者是粉丝经济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偶像明星就是投资者所打造出来的作品。投资者了解了粉丝的心理需求,按照粉丝喜爱的模样来包装偶像明星,为他们造就各种人设,以此来吸引粉丝赚取流量,甚至很多偶像明星的出圈事件都是公司为了迎合大众而提前设计好的,小到公开场合偶像明星的日常发言都会被提前安排好。长此以往,粉丝置身于资本打造的梦幻景象中,大多数粉丝都无法理智判断其中“包装”的部分,青少年粉丝群体更是陷入其中难以自拔。资本也抓住了粉丝对于偶像的情感,从潜意识当中控制粉丝群体,利用商业手段对粉丝群体进行消费引导。产品方会请当前流量最红的偶像明星来代言产品,例如:王鹤棣在《苍兰诀》播出爆红后,特步立刻官宣其成为代言人。另外,产品方还会通过买产品赠送偶像明星的明信片、海报等周边做为亮点,来故意吸引其粉丝购买。将自己的产品与相关的偶像明星联系起来,增强粉丝对于产品的印象和喜爱感,从而大量吸金。青少年粉丝群体对于金钱的概念还未完全成熟,为了支持其粉的偶像明星,可以花光其所有的零花钱来购买偶像明星代言的产品或者各类周边,甚至还出现偷父母钱或者网贷来支持偶像明星。甚至,还有不少偶像明星亲自下场“割韭菜”,和资本联手出品自己的个人品牌,产品质量平平但价格却高到离谱。例如,欧阳娜娜开创自己的服装品牌,其中一个普通的白色眼罩售价高达500元,但还是有狂热粉丝疯狂下单。
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
网络的匿名性对于青少年群体的约束力本身就较弱,再加上粉丝群体的集体行为让青少年们淹没在群体中,没有知道他们的姓名和身份。个人思想本同化的同时,个人本身应承担的责任在群体中也被弱化,表现出明显的群体责任扩散。由于责任意识淡薄,青少年粉丝群体在网络追星失范现象中,大多都秉承着“大家都做我也做”和“法不责众”的思想,人云亦云的盲目跟从。青少年粉丝群体没有树立对自己所作所为负责的意识,并不能因为在团体中就可以逃避个人惩罚。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对网络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多,但是对于与网络行为有关的法律知识却接触的很少。许多青少年粉丝群体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甚至自己违反了法律还不自知。青少年粉丝群体在网络上发表过激言论,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显然是不明白网络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违反法律的。青少年粉丝群体沉迷于对其偶像明星的狂热喜欢中,甚至还做出跟踪等违法行为,例如,易烊千玺在拍摄《奇迹
应对措施与建议
面对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社交媒体行为的负面影响,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和规范。
提升网络素养:青少年应主动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谣言、虚假新闻与不实信息。在面对饭圈文化中的各种现象与事件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分析其背后的真相与本质,不被表面的热度与舆论所左右。通过学习网络知识、法律法规以及媒体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提高自己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辨别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与依法上网意识,从而能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坚守理性与正义。
树立正确价值观: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与生活态度,关注偶像的正能量行为与优秀品质,并将其转化为激励自己成长进步的动力。通过我们的言行举止,影响和带动更多的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与生活态度,共同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加强监管与引导:家庭、学校应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政府应该加强对“饭圈文化”的监管和规范,打击网络暴力、恶意营销等不良行为;媒体和公众人物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传递正能量。相信在多方努力下,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定能形成。
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社交媒体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理性的追星方式,营造一个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