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破了一个洞……谈情绪耗竭Burn-out
我的心破了一个洞……谈情绪耗竭Burn-out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有明确的上下课时间表,宝贵的课间十分钟为我们提供了转换和休息的机会,让我们得以面对下一个挑战和学习任务。然而,当我们步入社会后,生理的成熟伴随着更多的责任和负担,人际网络的扩展也让心灵需要处理的事务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我们理应需要更大的休息和转换空间来应对这些庞大的压力,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空间却越来越被压缩。我们就像一台已经快没电却无法关机的手机,时刻处于过度消耗和随时可能断电的危险之中。
当我们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到威胁,觉得自己无法应对环境的需求时,就会开始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如果这些负面情绪积累得越来越多,就会导致身体、情绪和心理上的精疲力竭,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这种状态被称为情绪耗竭(Burn-out)。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9年对情绪耗竭给出了更详细的定义: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中,却无法缓解或管理这些压力时,就会出现以下三种现象:
- 感觉缺乏活力和精疲力竭
- 无法与工作建立心理联系,对工作产生负面想法或愤世嫉俗
- 工作效率降低
情绪耗竭的状态发生时,身体上的感受会类似于慢性疲劳综合症,常见的症状包括:总是感到疲倦、注意力无法集中、头痛、肌肉酸痛、喉咙痛、睡眠障碍等。而在心理层面,人们常会出现疲倦、挫折、疏离、压力、枯竭、无助、绝望、情感流失、情感干涸以及愤世嫉俗等感受,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疲惫和失血状态。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疲惫,让人仿佛处于一种空虚失落的状态,不仅会带来个人与内在自我的连接困难,例如失去自我、感到空虚、无意义感;还会导致与外在他人的连接困难,例如社交退缩、人际关系的萎缩,或者将工作视为生活的全部。
真正的情绪耗竭无法仅通过休息来解决,即使休息后重新面对工作,仍然会感到厌恶和疲倦,这是一种情绪上的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要打破这种耗竭的循环,需要允许自己有机会释放压抑的情绪,给予自己安抚和照顾,并确保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体育活动:通过运动过程释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蛋白质,对抗焦虑和抑郁,同时提高心智能力。运动还能制造出脑内啡,降低压力和疼痛感,增加愉悦和幸福感。
积极的社交互动与建立人际支持:拓展工作环境之外的人际交流,建立个人兴趣的同好圈,创造心灵滋养的人际联系。
允许情感释放:当想哭时,为自己创造空间尽情哭泣,通过情绪记录来抒发个人内在感受。
保留每天的休息时间:在工作状态中适时提醒自己该断开工作、休息片刻。每天保留40%的时间给自己,包括睡眠时间、休息时间、吃饭和娱乐的时间。
负面情绪不是拖垮我们生活的累赘,而是我们心灵健康的提醒信号。允许自己感受和释放情绪,创造休息缓冲的空间和人际联系,才能穿越耗竭的低谷,重新找回自在与弹性的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