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传告后代人》:解读古代诗人生命密码,追寻诗歌背后那些生趣盎然的灵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传告后代人》:解读古代诗人生命密码,追寻诗歌背后那些生趣盎然的灵魂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5499473_121119350

著名诗人张执浩的新作《传告后代人:中国古代诗人的15个关键词》近日出版。在这部新书中,张执浩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中国古代诗人的生命密码,展现了诗歌背后那些生趣盎然的灵魂。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执浩以诗歌为笔,生活为墨,书写着对世界的深刻感悟。他的诗歌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每一行诗句都涌动着生命力和感染力。张执浩1965年生于湖北荆门,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武汉文学院院长,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诗集《苦于赞美》《宽阔》《高原上的野花》《咏春调》等,另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多部。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诗刊》年度陈子昂诗歌奖、十月文学奖等。

在创作道路上,张执浩不仅关注当代生活,更深入挖掘古典诗词的精髓。他的新书《传告后代人:中国古代诗人的15个关键词》(以下简称《传告后代人》)便是一次对古典诗词的深刻解读。全书以史为经,以诗为纬,纵横捭阖,上下求索。围绕15个关键词,旁征博引,集中描述了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孟浩然、王维等中国古代诗人的生命状态。他从一位优秀的当代诗人的视角出发,追溯每一个中国人的诗学生命源头,求索东方诗意生活的缘起,抵达古代诗人的生活现场,看见一个个独立丰满的人格,体悟诗歌背后的人生真味,勾勒中国古代诗歌版图,并以此窥探人类命运的诡谲与生机。具体到这15个关键词,张执浩透露,开始是准备写16个关键词,后来觉得“口语”放在整本书里面有点牵强,就放弃了。“如果你仔细看,这15个关键词其实已经涵盖了古代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初对‘功名’的渴求,到最后他们对诗本质的认知‘传家’,基本上构成了古代诗人完整的精神行为路线。大体上来看,这15个关键词可以分为三组:功名、漫游、社交、友谊、传播是一组,属于诗的缘起;登高、风骨、悲秋、雅趣、苦吟、音区、色彩为一组,属于诗的技法;还乡、归途、传家为一组,属于诗的结果。三组互有交叉,但各有侧重。在我看来,古典诗人的这条精神线路图,其实也是我们当代诗人的行为线路图。尽管世事变迁,古今诗人们的文学志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古典诗人们所践行的诗学之道,依然对当代写作者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李白之所以是李白,杜甫之所以是杜甫,就是通过诗歌呈现出来的,藏在诗歌背后的这些人,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才是我所看重的东西。”张执浩在谈到自己创作《传告后代人》一书的初心和历程时指出,《传告后代人》并非单纯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更是对古代诗人命运的一种回望。

“诗歌永远是距离我们的心灵世界最近的一个东西,但同时也最遥远。如何培育供内心中的诗意生长的空间、土壤,非常重要。在这个时代,我们其实需要一种审美的重新认知。”张执浩认为,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仍有古典诗词的影子在反复闪现,各种文学母题都能够在古代诗歌中找到缘起,当代写作者应当从古典诗词中找到我们民族的语言和基因。

作为一位当代诗人,张执浩在黄鹤楼下写诗三十年,他时常与曾在荆楚大地上留下诗篇的古代诗人“对视”,在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焦虑的同时,也使他与先辈诗人在精神上密切相连。“他们之所以成为经典,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说出来了我们一直想说的,但是我们却没有说出来的东西。”也正因此,张执浩才试图通过《传告后代人》找寻中国当代诗歌与古代诗歌之间的传承关系。“我一直觉得,写诗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写这种所谓的‘韵文’或‘分行体’文字,锤炼心智,最终成为我们理想中的那个‘个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写诗是一个悟道的过程,道在泉林也好,道在屎溺也罢,写作者能否得道都是时代、命运以及个人才能多方因素合力的结果。而所谓‘活成诗’,其实就是活成我们内心里最真实本真的状态,就像我在《无名氏之歌》里所写到的那样:‘除了自在、自为、自得、自乐、自生和自灭之外,诗意不可能是那些天花乱坠、怪力乱神的东西。’”张执浩认为,“诗的存在,总是能给人带来某种近乎地老天荒的原始蛮力,也就是马一浮先生所言的‘如梦之醒,如谜忽觉,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让我们的生活滋生出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定力。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寻找这种定力的来龙去脉。我把目光投注在这群杰出的古典汉语诗人身上,试图通过‘史诗合一’的手段,深入剖析他们美学面貌背后的人格力量,逐渐厘清并从中梳理出一条‘汉语诗歌之道’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应该是我写作这本书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尽可能忠实于每一位诗人的生活情貌和个人气质,才能真正唤起了我们隔代相望的情谊。”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武汉市文联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修文认为《传告后代人》这本书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其一是“史诗合一”。张执浩的写作基于诗歌,从古典诗歌出发,而后把诗歌放在一个广博的世界上,放在了历史的关节处。李修文将张执浩称为“一位翻译家”,通过他的“翻译”,准确地将宏大的历史空间带到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语境之中。李修文认为,通过诗歌,我们可以见证一些历史的细枝末节,而张执浩则巧妙地处理了历史与诗歌之间的对峙与周旋,为我们从诗歌出发,抵达历史的彼岸提供了一种途径。其二是“温良体恤”。张执浩是以当代诗人的眼光来回望古代诗人的,他站在自己写诗的困惑之中开始梳理,因此,他是如此恳切地去理解每一位古代诗人,本能地对诗人、对诗歌创作本身展现出一种体恤和怜悯,这在诗学家中是罕见的。“我们谈论一个诗人,他的姿态、他的挫折、他的重建,其实与其文本紧密结合在一起,当我们深入其中时,才能体会到他的不容易,才会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是可爱的。”

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天无提到,张执浩在《传告后代人》中的写作体现了诗歌传统中的“诗人合一”,他将具体的诗歌作品与诗人的一生境遇置于一处,重新咀嚼品味。而张执浩所提炼出的中国古代诗人的15个关键词,则囊括了关于诗歌创作、关于人生的各个重要方面,是对古代诗歌的整体性把握。以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例,本书中写道:“在谢灵运身上,我们看到,山水其实并非真正的寄情之物,无论多么优美的山水,也只能让你产生短暂的移情转意,要想根除内心的戾气,仍需要放下执念,融于眼前的景物之中,随物赋形,并从中咀嚼出生命的奇异甘怡。在这一点上,与谢灵运同时代的诗人陶渊明,为世人作出了表率。他是真正回归到了本心的诗人,悠然之于他而言,不是一种故作高古的生活姿态,而是一种豁达开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李白:“我们对‘大鹏’李白的印象,基本上就近似于一个在空中飞翔的发光体。从白云悠悠到浮云万里,总感觉他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即便诗人偶尔与我们同处于一个空间里,也形同隐身人一般,舞影翩然,却踪迹全无。这种印象的由来,主要还是得自于李白留下来的那些诗文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而他在诗文里所透露出来的行迹,展示在任何摊开的地图上,都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爬梳出来的结果更是匪夷所思。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李白的一生究竟走了多少里路,他可能是唐代所有诗人里最好动的那个人,‘访’‘登’‘望’‘上’‘下’‘送’‘别’……这些充满了行动力的词汇,结结实实地将诗人的一生完整串联起来,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纵观李白一生飘忽不定的行迹,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漫游基本上都是出于主动选择的结果,其目的地也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常常是心之所至,身必趋之。……在世人眼里或心目中,李白应该是‘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襄阳歌》)的那位风流才子;当然也应该是‘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梁甫吟》)的那位傲世雄才,却断断不应该是‘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清平调· 其三》)的那位宫廷奉酬诗人。当然,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漫游,行走,干谒,交游,乃至流放,都应该被视为一位诗人对自我人格的重建和加固过程,同时,也是他对自我精神深度和广度的勘测与度量。在不断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李白完成了中国山水诗由游记体到游仙体的转换和蜕变,大大刺激并拓展了古代诗人漫游的精神强度和美学向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