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高尔基笔下的俄罗斯社会缩影
《童年》:高尔基笔下的俄罗斯社会缩影
《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个人成长的记录,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批判小说,展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社会的真实面貌。通过阿廖沙的成长经历,高尔基揭示了个体在困境中如何坚守信念,如何在挫折中寻找希望。
高尔基的个人经历与创作动机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父亲早逝,他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十一岁时在“人间”开始独立谋生。1892年投身于文学创作事业。成长中的经历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基础,使他的作品饱含激情,如《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他借助书中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战斗的渴望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追求。
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童年》中的心理冲突与成长
《童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沙俄时代的一个小镇上,阿廖沙自幼丧父,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卡希林家。外祖父是一个破产的小染坊主,性情暴躁、乖戾,对家人和工人都极其苛刻。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充满了磨难,他目睹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暴力和仇恨。然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阿廖沙也遇到了一些温暖的人物,如慈祥的外祖母、乐观的小茨冈和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他们的存在给与了阿廖沙心灵上的慰藉和希望。
高尔基在《童年》中运用了丰富的心理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深刻的心理分析作品。阿廖沙作为一个敏感而又早熟的孩子,他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受显得异常敏锐。他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的恶意对待感到困惑和痛苦,但同时也在内心深处保持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使得《童年》具有了极高的文学价值。
《童年》的社会意义与影响
《童年》不仅是一部个人成长小说,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批判作品。它揭示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黑暗面,如贫富差距、阶级压迫、教育不公等。同时,作品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希望,激励读者在困境中寻找光明。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感叹过:“在俄罗斯的文学中,我从来没有读过比《童年》更美的作品。”《童年》是1913年创作的,于同年下半年和1914年初在《俄罗斯言论报》上发表。尽管它的宣传意味很重,但它还是非常真实地描绘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发生的事情,时代性很强。
在高尔基童年的生活中,呈现在他面前的现实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两副面孔——在父母身边的生活和在外公家的生活。后来,这种分裂的生活现实在高尔基的心目中变得越来越强烈,越互不相容,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莫过于外公和外婆两个人了。
高尔基刚到外公家的时候就说:“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我都不喜欢,我觉得我走在他们中间是个局外人,不知为什么,甚至连外婆也失去了光彩,跟我疏远了。我特别不喜欢的是外公,从他身上我一下子就感觉到了敌意,于是我格外地注意他,有一种畏惧的好奇心。”(《童年》第十六页)的确,是外公第一个鞭打小阿廖沙的,而且打后还说这都是为了他好,还说他自己挨过的打比他多多了,没有那些打骂就不会有他今天事业的成就。苦难的生活磨炼了他。
三十年的时间使外公“媳妇熬成婆”,他练就了一副六亲不认的铁石心肠,认为人生在世,无时不在四面受敌,人与人只能以邻为壑,党同伐异,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这就是外公的人生哲学。但外婆在阿廖沙的眼中就不同了。她说:“我一想到外婆,一切苦恼与委屈都离我而去,化为乌有,一切都变得比较有趣、比较愉快了,人们也变得更加可亲、可爱了……”(《在人间》第七十三页)
外公和外婆性格迥异,他们各自的上帝也大相径庭。在外婆心目中,上帝是大慈大悲、通情达理、宽以待人、和蔼可亲的,她视上帝为知己,有什么心事都向他倾诉。实际上,这个上帝的原型就是她自己——真诚老实、仁爱慈祥。高尔基将人民身上的一切优秀品德都体现在她身上了。而外公心目中的上帝就不同了,他凶狠残酷、心胸狭窄,有强烈的报复心,显然带有外公自身的一些特点。“外公跟我讲上帝的威力无所不在时,他总是而且首先是,强调这种威力的严酷性:比如,有些人造了孽——后来被洪水淹死了,又有些人造了孽——后来活活被烧死了,他们的城市也被毁于一旦。还有,上帝常用饥荒和瘟疫来惩戒世人,他历来都是悬挂在大地上方的一把宝剑,是惩罚罪人的鞭子。”(《童年》第一百一十八页)他认为,既然上帝都是这样,为了发财致富,刻毒残暴一点也就算不了什么了。他连对几十年患难与共的结发妻子都毫不讲情义,老了竟狠心将她一脚踢开。这种丧心病狂的自私和吝啬,完全是他作为小私有主的贪婪心理的真实写照。一旦遭到破产的厄运,他会变得六亲不认,因为他自己就有过这种受人盘剥与被看不起的惨痛经历。世道如此,理所当然,要怪只能怪上帝了。
可上帝又错在哪里呢?是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使然。但是宗教毕竟还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