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唐前至明清:文人墨客笔下的桂花意蕴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44:3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唐前至明清:文人墨客笔下的桂花意蕴

《十二月花名歌》以其独特的歌谣形式,传唱着四季花卉的魅力。其中“八月桂花满枝香”的描述,瞬间将人们带入桂花盛开的八月,那满枝金黄、香气弥漫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桂花也因此成为八月的标志性花卉,承载着人们对这个时节独特的情感与记忆。

唐前桂花诗韵:历史深处的桂香幽情

早在唐朝以前,桂花就已进入诗人的视野。梁·范云的《咏桂》“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桂花的独特形象。它四季常青,不像其他花卉那般畏惧风霜,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在诗中得以彰显,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文人对桂花最初的审美与感悟,为桂花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桂花典故:岁月沉淀的文化瑰宝

楚襄王与桂花飘香

据《光州志》记载,公元前 273 年,楚襄王派春申君黄歇出使秦国议和。呈书之时,异香扑鼻,黄歇告知正值中秋,唯有木樨黄花盛开,此花便是桂花。这一事件不仅表明桂花在当时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赋予了桂花一种特殊的历史厚重感,使其与古代外交场合有了奇妙的联系,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缕独特的桂香记忆。

蟾宫折桂的美好期许

“蟾宫折桂”这一典故出自《晋书·郤诜传》。原本指攀折月宫桂花,后来演变成比喻应考得中、金榜题名。古时科举考试多在秋季举行,正值桂花盛开之际。桂花便与读书人的功名利禄追求紧密相连,成为无数学子心中的梦想象征。那高悬于月宫的桂花,似乎在激励着学子们努力奋进,去摘取属于自己的荣耀,这一典故也深深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

唐代桂花诗潮:多元视角下的桂花风姿

王维:春山桂影中的静谧

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夜山林的静谧画面。桂花在这宁静的春山中悄然飘落,以动衬静,其微小的动态与整个春山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桂花成为构建空灵意境的关键元素,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闲静心境下对自然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

李白:南山桂树的高洁品性

李白在《咏桂》中写道“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通过桃李与桂花的对比,深刻地揭示出桂花不慕虚荣、坚守高洁品性的特质。当桃李在春风中争奇斗艳,桂花却在南山默默生长,其根基深植,即便霜寒降临,依然能保持自身的芬芳与尊严,体现出诗人对这种高洁品质的推崇与向往。

王绩:春桂的孤高品格

王绩的《春桂问答二首》以问答的形式别出心裁。“问春桂,桃李正芬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春华讵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诗人借问答展现出桂花不随波逐流的孤高。在桃李繁花似锦之时,桂花看似未开花,实则在等待时机,待风霜来临,唯有它能傲然独秀,这种在逆境中坚守自我、与众不同的品格令人钦佩。

宋代桂花雅韵:词韵中的桂花绝唱

杨万里:月宫桂香落人间

杨万里的《咏桂》“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以其大胆的想象赋予桂花神秘的月宫出身。仿佛只需广寒宫的一丝香韵飘落,就能让人间的漫山遍野桂花盛开。这种充满奇幻色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桂花香气的浓郁与传播之广,更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桂花超凡脱俗气质的赞美。

李清照:花中一流的桂花神韵

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桂花的色泽、体态和品性入手,细腻地描绘出其淡雅高洁的神韵。它虽无鲜艳夺目的色彩,却凭借那柔和的体性和悠远的香气,在词人眼中成为花中佼佼者,充分表达了李清照对桂花内在美的高度赞赏。

王建:中秋桂花寄秋思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中秋这个特殊的节日背景下,诗人借清冷的露水打湿桂花的景象,烘托出浓郁深沉的秋思之情。桂花成为了思念的载体,在明月的映照下,那丝丝缕缕的桂香仿佛与人们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弥漫在庭院之中,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思乡怀旧之情。

苏轼:天竺山桂的仙风道骨

苏轼的《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通过对月缺霜浓时桂花形态的刻画以及提及它与玉堂仙的渊源,为桂花披上了一层神秘高雅的外衣。桂花在苏轼笔下仿佛是来自仙境的灵物,其花蕊在霜浓月缺时的姿态更显超凡脱俗,让读者感受到桂花的仙风道骨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陈起:月下桂花的清幽之境

陈起的《月下闻桂花》“一庭人静月当空,桂不多花细细风。香露滴衣凉似水,恍然移下广寒宫”。描绘出秋夜庭院里的清幽画面,微风轻拂着为数不多的桂花,那香露滴落在衣服上,凉意顿生,让诗人恍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广寒宫。此诗营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美妙意境,将桂花与清冷的月光、静谧的庭院完美融合,展现出桂花在月下独特的魅力与韵味。

朱敦儒:木樨如仙的超凡气质

朱敦儒在《清平乐·木樨》中写道“人间花少。菊小芙蓉老。冷淡仙人偏得道。买定西风一笑。前身原是疏梅。黄姑点碎冰肌。惟有暗香长在,饱参清露霏微”。词人笔下的桂花宛如遗世独立的仙人,在秋季绽放,以其冷淡的姿态面对世间。它与西风相伴,有着如疏梅般的高洁,冰肌玉骨,暗香幽长,尽显超凡出尘之态,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独特气质的倾慕与欣赏。

朱淑真:桂花香气压群芳

朱淑真的《菩萨蛮·木樨》“也无梅柳新标格。也无桃李妖娆色。一味恼人香。群花争敢当。情知天上种。飘落深岩洞。不管月宫寒。将枝比并看”。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指出桂花无梅柳的独特风姿和桃李的艳丽色泽,但随后强调其香气浓烈,足以让群花黯然失色。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桂花香气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诗人对桂花与众不同之处的深刻洞察。

曹勋:岩桂盛景与清妍风致

曹勋的《谒金门·咏木樨》“香乍起。满院垂垂岩桂。未卷珠帘香已至。酒杯言笑里。叶下茸金繁蕊。别是清妍风致。更远随人闻细细。月华天似水”。生动地描绘了桂花盛开时满院飘香的迷人景象,那垂垂的岩桂,未等珠帘卷起,香气已扑面而来。诗中对桂花花蕊如茸金般细密、风致清雅的描写,以及那随着微风远远飘散、丝丝缕缕的香气,在如水的月华映照下,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秋日赏桂图,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明代桂花情韵:文人笔下的桂花意趣

文征明:中秋月桂的仙境之美

文征明在《念奴娇·中秋对月》中吟道“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此句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中秋之夜月宫桂花飘落、天街沉浸于月色与桂香交融的梦幻仙境。桂花如同美玉在夜空中漂浮,整个场景清冷高洁,让人仿佛置身于水晶宫中,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也体现了文征明对中秋佳节与桂花组合而成的独特意境的精妙营造。

沈周:才子佳人与桂花情长

沈周的《桂花》“高攀才子沾衣绿,争插佳人压鬓黄。谁向蟾宫分得种,年来人月满庭芳”。生动地描绘出才子佳人对桂花的钟情与喜爱。才子们为了沾染桂花的芬芳而竞相攀折,佳人则将桂花精心插于鬓发之间,以增美丽与优雅。诗中还通过对桂花来源的追问,进一步强调了其与蟾宫的神秘联系,以及桂花为人间带来的美好氛围,展现了桂花在人们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结语:桂花文化的不朽魅力

从唐前到明清,桂花在诗词歌赋中的形象不断丰富与演变。它或是坚韧不拔的象征,或是高洁品性的代表;有时寄托着思乡之情,有时又彰显着超凡脱俗的气质。这些跨越朝代、精彩纷呈的诗词歌赋,从各个不同的视角与维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桂花的迷人魅力。古人对桂花的深沉而炽热的喜爱与推崇之情,也在这些文字中得以充分体现。桂花,这一八月的精灵,如同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辉,让我们在品味经典的过程中,不断领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无尽的艺术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