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觉寺:一座见证帝王传奇的千年古刹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07: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觉寺:一座见证帝王传奇的千年古刹

在北京西郊阳台山的翠绿怀抱中,静静地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刹——大觉寺。这座始建于辽代的寺院,不仅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变迁,更因与清代几位皇帝的特殊渊源而声名远播。其中,雍正皇帝与大觉寺的故事,尤为传奇。

01

雍正与迦陵:一段扑朔迷离的君僧情谊

雍正皇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争议的帝王,与大觉寺有着不解之缘。这一切,要从一位名叫迦陵的禅师说起。

迦陵禅师,沈阳人,俗姓李,法名性音,字迦陵。他自幼聪慧善辩,出家后跟随杭州梦庵禅师学法,成为临济宗三十四代传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在雍王府举办了一场法会,经人推荐,迦陵禅师也来参加。胤禛与禅师一番交谈后,互觉机缘相契。后迦陵禅师到柏林寺任住持,因离雍王府不远,胤禛常与禅师“朝夕谈法”,禅师也成为雍亲王的座上宾。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胤禛出资重修大觉寺,并增建了以自己书斋命名的四宜堂和领要亭等建筑。经大力推荐,迦陵禅师出任了大觉寺方丈,这件事还被刻成石碑《康熙五十九年送迦陵禅师安大觉方丈碑记》,安置于今山门南侧的御碑亭内。

然而,雍正登基后,迦陵禅师的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他非但没有得到提拔,反而选择离开京城,过起了“一瓢一笠,山栖水宿,居无定止”的流浪生活。这种反常行为引发了人们对雍正继位合法性的猜测。

雍正皇帝为给自己证明,在给大臣的谕旨中特意指出:性音不以“旧邸熟识僧人”的身份,主持京师佛事,所以才归隐于庐山的。雍正追赠其为“国师”,赐予“圆通妙智大觉禅师”的谥号,并将他的语录收入经藏之中,又命其大弟子佛泉禅师将迦陵禅师的遗骨移回大觉寺建塔葬。

02

千年古刹:大觉寺的历史沿革

大觉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代。最初名为清水院,辽咸雍四年(1068年)曾进行过大规模修葺,寺内西北隅的《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石碑,记录了这段历史。金章宗时期,清水院被辟为离宫别苑,成为西山“八大水院”之一。金末元初,战乱频仍,清水院改名为泉佛寺。

明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奉其母孝昭太后命,对寺庙进行了重建,改名大觉寺。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和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又对寺庙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缮。明成化年间修缮寺庙是由宪宗之母周太后出资,因其娘家就在大觉寺附近,周太后便想将大觉寺打造成一座家庙,不惜花费重金重新修葺。

明末清初时,大觉寺又因战乱而荒废。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皇子胤禛出资重修了大觉寺。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家又对寺庙中的殿宇进行了修缮。抗战时期,大觉寺及周边一带曾是平西抗日根据地,千年古刹受到日军的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大觉寺进行了多次维修,基本恢复了明、清两代寺院的面貌。

03

建筑瑰宝:大觉寺的布局与文物

大觉寺依山而建,占地约9500平方米。其建筑格局十分独特,整座寺院坐西朝东,与大多数汉地寺院坐南朝北的布局明显不同。这种设计体现了契丹人崇尚太阳、以东为尊的习俗。尽管如此,大觉寺的建筑布局仍遵循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特点。

寺院分为中、北、南三路。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御碑亭、功德池、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及龙王堂。北路为旧时僧人生活居住的地方,有方丈院、僧房和香积厨等。南路则是清雍、乾两帝所建的行宫,是由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及山石、泉瀑组成的园林式建筑。

寺内珍藏着众多文物瑰宝。大雄宝殿内的三世佛像,虽然并非大觉寺原物,但其精湛的工艺和艺术价值令人赞叹。殿内的二十诸天像,高约1.7米,栩栩如生,展现了明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无量寿佛殿内的西方三圣像,木质雕刻,金漆闪耀,历经数百年仍光彩夺目。海岛观音像壁塑,是北京寺庙遗存中为数不多的悬山雕塑,观音菩萨端坐于海中岛上,慈眉善目,姿态优雅。

大觉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皇家园林。寺内的建筑、园林、文物等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