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语言会影响大脑感知不同深浅颜色的速度
研究发现:语言会影响大脑感知不同深浅颜色的速度
语言如何影响我们对颜色的感知?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语言与大脑颜色识别之间的有趣联系。研究表明,使用不同词汇描述颜色的语言,能让大脑更快地识别出颜色的细微差别。
我们的眼睛能够分辨数百万种不同的颜色,但在用语言描述这些颜色时,却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同语言对颜色的分类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有11个基本颜色词:黑、白、红、绿、黄、蓝、棕、橙、粉、紫和灰。而俄语中则有两个词表示蓝色:goluboy表示浅蓝色,siiniy表示深蓝色。立陶宛语中也有类似的区分:žydra表示浅蓝色,mėlyna表示深蓝色。相比之下,挪威语中只有一个基本的蓝色词:blå。
在挪威科技大学(NTNU)和奥斯陆大学(UiO)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使用多个词汇描述颜色深浅的语言,能让大脑更快地识别这些颜色。研究合著者之一、NTNU语言习得和语言处理实验室教授米拉·迪米特罗娃·沃尔查诺娃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双语参与者区分深浅颜色的能力受到他们在执行任务时使用的语言的影响。”
研究人员招募了106名研究参与者,包括立陶宛-挪威双语者以及只说立陶宛语或挪威语的单语者。所有参与者完成了一项任务,要求在1到20的范围内区分不同的蓝色深浅。这项任务在有和没有语言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在言语干扰任务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在开始辨别颜色任务之前记住八个随机说出的数字。
研究发现,双语参与者的颜色感知受到他们在任务中激活的语言的影响。具体来说,所谓的“颜色类别效应”——即不同类别的颜色(如绿色和蓝色)比同一类别内的两种颜色更容易区分——在立陶宛语的口头推理中进行颜色辨别任务时更为明显,而在挪威语中则不明显。简而言之,会说两种语言的参与者在用立陶宛语思考时区分浅蓝和深蓝的速度更快,而当他们用挪威语思考时,这种优势就消失了。
只会说一种语言的立陶宛人也表现出了颜色类别效应,而只会说一种语言的挪威人则没有,这表明那些使用有两个蓝色单词的语言的人,能够比那些只使用一个蓝色单词的人更快地定义不同的深浅。
人类赋予颜色特殊的象征意义,从生理上、文化上和个人层面对它们做出回应。例如,红色是血的颜色,通常不仅与爱和欲望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危险和侵略联系在一起。蓝色通常象征着宁静、稳定或智慧和可靠,但它也可以代表悲伤和沮丧。黄色可以与快乐、阳光、怯懦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因此,颜色与心理学、科学和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项研究发表在《语言学习》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