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华团队揭示中国两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
陈有华团队揭示中国两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
近日,陈有华团队在生物地理学经典期刊《Journal of Biogeography》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国两栖动物多尺度多维度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驱动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中国两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格局的理解,更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利用全国469种两栖动物的物种分布、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数据,创新性地在8个不同网格大小(25km至200km)下,探究了中国两栖动物不同物种组(所有种、特有种、受威胁物种和既受威胁又特有物种)的多维多样性(分类、功能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进一步评估了能量假说、水分假说、生产力假说、气候季节性假说、历史气候变化假说、生境异质性假说、人类活动假说和空间效应假说等8种生态假说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相对重要性。
研究发现,在不同网格大小下,中国两栖动物不同物种组的多维多样性分布格局和主要驱动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其中,能量可用性和空间效应是解释中国两栖动物多维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最关键因素。这一发现强调了在构建生物多样性网格时充分考虑尺度效应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国家或洲际尺度上进行研究时,应严格评估数据精度,检测尺度依赖性。研究建议,根据环境变量的可解释性和平稳性,选择至少50公里以上的网格大小进行研究。
两栖动物作为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特殊意义。相比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扩散能力较弱,地理分布范围较小,因此其多样性分布格局更易受环境变化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独特的两栖动物区系。研究显示,中国东南部的南岭及周边地区是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这些区域虽然物种丰富,但受到人类威胁程度高,保护覆盖率低。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理解中国两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格局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为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奠定了基础。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背景下,这项研究对于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3030”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识别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可以更有效地分配保护资源,为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