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督察:洞庭湖湿地保护存三大问题,2000余亩湿地遭破坏
中央督察:洞庭湖湿地保护存三大问题,2000余亩湿地遭破坏
近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湖南省发现,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存在诸多问题,如退林还湿不彻底、违规种植死灰复燃、非法采砂屡禁不止等。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也对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构成重大隐患。
退林还湿半途而废
2017年,湖南省制定《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杨树清理工作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前全部清退自然保护区内欧美黑杨,并同步开展退林还湿、平沟还水等生态修复工作。然而,督察发现,益阳市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虽然完成了欧美黑杨的清退,但平沟还水等生态修复工作基本未开展,保护区内沟、垄密布,湿地生态整体性被切割,总面积约18.3万亩,其中位于核心区、缓冲区共7.1万亩,“恢复近自然湿地景观,增加湿地面积,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要求基本没有得到落实。
违规种植死灰复燃
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已经完成欧美黑杨清退的区域,违反《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杨树清理工作方案》有关要求,复种了大量林木。当地政府组织清退保护区内欧美黑杨的同时,益阳沅江市水利部门却于2017年10月至2022年1月,擅自签订25份租赁合同,将本应实施生态修复的2.1万亩欧美黑杨清退区域出租给个人,违规用于枫杨、旱柳等林木种植。督察组暗查发现,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正在挖坑种树,清理整顿工作不彻底,违规种植死灰复燃。
非法采砂破坏湿地
澧水河口湿地保护区位于常德市澧县、津市两个区域,保护区面积11.9万亩。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采石、挖沙。督察发现,2019年7月常德澧县水利部门违规审批,允许澧县经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澧县东跃商贸实业有限公司在澧水河口湿地保护区的孟姜垸洲滩内进行采砂作业,截至2022年6月,非法采砂1779万吨,孟姜垸洲滩被挖空1835亩。为使违法采砂合法化,2022年12月,津市市政府拟将孟姜垸洲滩调出澧水河口湿地保护区,未得到上级部门批准。2023年9月,省水利厅印发《湖南省湘资沅澧干流及洞庭湖河道采砂规划(2023—2027年)》,明确要求孟姜垸采区“在相关自然保护地范围调整方案批复前,不得采砂”,但2023年10月澧县水利部门再次违规审批,同意澧县九澧砂石有限责任公司、澧县湖洲实业有限公司等4家采砂公司继续采砂作业,截至督察进驻时,非法采砂124万吨,孟姜垸洲滩再次被挖空250亩,累计挖空面积达2085亩。现场督察发现,孟姜垸洲滩内堆存约17.6万吨砂石,部分船只在澧水干流河道分选砂石,泥浆水直排,严重破坏澧水河口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政府措施与成效
面对严峻的生态保护形势,湖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8年至2020年,湖南省实施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关闭违规建设项目,建立水质自动监测设施和预警监控系统。同时,湖南省还积极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如南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项目,通过创新的政策激励机制,保护地内外协调管理机制,区域综合保护与治理规划实施,提升保护与发展的基础动力,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协调发展,形成保护与发展双赢格局,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湿地管理与可持续产业发展能力。
专家建议与科学保护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梁婕建议,应加强干旱条件下洞庭湖湿地水鸟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科学评估干旱条件下洞庭湖水鸟栖息地质量的变化,开展适应性保护,修复鸟类迁徙通道和适宜的栖息地。在湘阴的横岭湖自然保护区,湿地被划成很多小块,根据不同水鸟的栖息特点,每小块湿地的水深设置成不同高度,10厘米到30厘米的水深适合鸻鹬类候鸟觅食,最深的1米水深是“游泳高手”和“大长腿”候鸟的乐园。这一“量身定制”的阶梯湿地科学构建起候鸟的生态家园,越来越多的候鸟将“过冬家园”放在横岭湖,迁徙高峰期数量可达4万余只。
公众参与与国际合作
公众参与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正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公众可以通过网络链接查阅报告书并提交意见。同时,国际合作也为洞庭湖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欧洲边会上,保护日内瓦湖湖水免受污染国际委员会秘书长卡利纳分享了日内瓦湖的历史管理经验,包括污染控制、生态修复、建立水质监测系统,以及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这些经验对洞庭湖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未来展望
洞庭湖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专家、公众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面对当前的挑战,我们既要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又要科学规划,实施适应性保护,同时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生态保护的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护好这片美丽的湿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