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宋建盏:鉴定技巧与釉色之美
探秘宋建盏:鉴定技巧与釉色之美
建盏,作为宋代著名的黑釉瓷代表,其独特的兔毫、油滴、曜变等釉色纹理,不仅在宋代备受推崇,更在当今收藏界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从建盏的历史背景、鉴定技巧到釉色之美,为您全面解析这一瓷器瑰宝的魅力。
建窑的历史与工艺
建窑,亦被称为“建安窑”或“乌泥窑”,是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其窑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因擅长烧制黑釉瓷而声名远扬。小碗是建窑的主要产品,胎骨呈现乌泥色,釉面则装饰着细如兔毛的条状结晶纹,这种独特的纹理被称为“兔毫盏”。此外,建窑还烧制出“鹧鸪斑”和“银星斑”等别致美观的釉色。这些釉下毫纹的形成,得益于酸性釉料产生的酸化痕迹,为器物增添了别样的装饰效果。由于建窑瓷器采用仰烧工艺,釉水在重力作用下下垂,使得成品口缘的釉色较浅。而器壁斜度不同导致的流速差异,则形成了纤细或粗犷的毫纹,进一步演绎出兔毫的形态。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器底还刻有“供御”和“进”等字样,这些瓷器均为贡品。
建窑系黑釉瓷器的基本特征
自宋至元代,建窑瓷器受到各地广泛仿制,形成了众多黑瓷窑场。这些窑场遍布闽北、闽东、闽中、闽南及闽西等地,同时也扩展到省外的江西、浙江、安徽、重庆、河北等省市。尽管这些仿建产品器型多样,但以中、小型碗为主,大型器较为罕见。釉层普遍较薄,缺乏建盏的肥厚之感,因此少见挂釉现象。釉色方面,大多呈现酱黑色或酱红色,且纹理粗短,少见长而细者,如兔毫纹等更是难得一见。胎骨较薄,以灰白色为主,有的胎质细腻,但缺乏建盏的凝重厚实之感。器底足较平,足根少有倒角修刀现象。
现代仿建产品的鉴定与辨伪
随着建窑的衰落,黑瓷工艺一度被历史的尘土掩埋了近六百年。然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建盏的仿制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日本及我国均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我国,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键鹰教授等的引领下,于1981年3月首次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样品,赢得了广泛好评。此后,仿宋兔毫盏逐步进入市场,成为收藏新宠。随着技术的进步,仿宋油滴盏、鹧鸪斑盏、铁锈斑盏等也相继问世,并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仿宋兔毫盏、油滴盏等建盏大量涌入市场,且作伪手段愈发高明。八十年代的仿建产品多采用简单处理,如用酸性物质去光后涂抹黄土。进入九十年代,作伪者更进一步,在仿建产品上粘上“土锈”。此外,接底、老胎新釉等手段也屡见不鲜。除了碗、盏等常见器型,市场上还出现少量梅瓶、蒜头瓶、小盅及茶壶等仿建产品。
现代仿建产品与古代在瓷土、釉料及烧成温度上相近,导致胎、釉的化学成分趋于一致,纹理也颇为相似。然而,仔细观察仍能发现诸多破绽。仿建产品的釉面往往过于浮亮,且亮光刺眼。经过酸性物质浸泡后,釉面变得呆板晦涩,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美。有的产品粘上的“土锈”显得不自然。此外,仿品的胎土淘洗通常较为细腻,胎体表面平整光滑且薄,手感轻飘。
在制作工艺上,仿品多采用轮制压模或注浆成型,修刀过于工整,反而显得拘谨,缺乏真品的自然与随意之美。同时,多数仿品未见冰裂纹,少数人为制造的冰裂纹也较为粗犷。若用手指轻轻弹击新仿品,发出的声音较为清脆;而宋代建盏发出的声音则更为深沉。此外,少数仿品刻有“供御”铭文,但字迹拙劣,与真品的潇洒飘逸相去甚远。
一观其形
宋代建盏,其造型多以敛口与敞口为主,常见特征为口大足小,形似漏斗。在距口沿约一厘米的位置,会向内凸起一道圆棱。外壁近足部三分之一处未施釉,而口沿上的釉色则多为深黄褐色,且釉质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流淌成滴珠状。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其中以中型最为常见,即口径在10至12厘米之间,高度5至6厘米,圈足2至3厘米的建盏。整体造型敦厚古朴,线条流畅自然,修坯工艺随性而不失大方,令人一见之下便感受到古韵盎然。相较之下,仿制品的外观往往过于规整,胎釉略薄,尺寸似乎比宋代的建盏略大,显得过于灵巧,古朴韵味不足。
二探其胎
宋代建盏的胎土源自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其盏壁厚度大约在0.2至0.8厘米之间,底部最厚处则超过一公分,因此手感沉甸甸的,压手感十分明显。由于当时的技术和工具相对现代而言较为落后,胎土中不可避免地含有较大颗粒,质地略显粗糙。在烧制过程中,受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体呈现紫褐色,质地坚硬且沉重如铁渣。宋代建盏的修胎往往较为草率,上釉烧成后仍可见到修胎时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留有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与胎土烧结在一起,难以去除。
三看釉
我们现今所见到的宋代建盏均为出土之物,历经数百年沉淀,它们身上带着时间侵蚀的痕迹。这些痕迹成为了我们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在“兔毫盏”的烧成过程中,由于1310±20℃的高温,釉水向下流动,导致口沿处的釉较薄,多呈黄褐色。其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铁使其受到的侵蚀更为严重,触摸时会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放大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高低不平的麻子底和条状侵蚀痕迹,严重时甚至能见到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建窑瓷器在宋瓷中仿制难度极高,甚至能以假乱真。过去十余年里,中国文物报上就曾因真假问题引发过著名专家之间的激烈争论。如今许多收藏家误以为自己收藏的是真品,实际上却可能是赝品。从釉和釉斑方面鉴定建窑瓷器难度较大,一般初学者难以掌握。因此,从底足入手进行鉴定成为了一种可靠的方法。接下来,我将展示一些可靠的古董图片,请大家仔细对比底足特征,以辨别真伪。
通过观察上述图例,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建窑古董底足通常没有明显的土痕。这是因为其胎质十分紧密坚硬,土沁难以深入。即使经过长时间沉淀,底部略带土痕,但只需简单清洗,便能露出干爽的胎质。简而言之,真正的建窑老货给人的感觉就是“铁硬、干爽”。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新仿品的底足特征:
通过仔细观察上述新仿品的底足,我们可以发现其泥土部分是涂抹上去的,且底足边缘呈现油湿状态。
以上两件新仿品同样呈现底足露胎均匀分布的浮泥颗粒,且底足油腻,显然是仿制品的特征。
建窑黑釉盏之所以在宋代备受推崇,成为茶碗中的佼佼者,其关键在于其独特的釉色。建盏的析晶斑纹,作为建窑的独创,与珍品的烧成密不可分。每一只珍品建盏的斑纹都独具特色,无法复制,这使得建盏在黑釉瓷中独树一帜,也为建窑赢得了陶瓷史上的辉煌地位。
釉色,对于建盏而言,不仅是其不可或缺的灵魂,也是鉴赏时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才能深刻理解建盏的釉色魅力呢?本文将采用一种实用的釉色划分方式,来探讨这一问题。
由于建盏的釉色斑纹变化丰富,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文人都曾尝试过不同的命名和分类方法,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将聚焦于建窑成熟时期的名贵品种和典型代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副产品。我们将采用现代流行的、通俗易懂的说法,对这些珍贵的瓷器进行分类解析。
在众多分类方法中,古陶瓷学家欧阳希君先生的观点颇具启发性。他根据上釉方式和结晶呈色的不同,将建盏分为“自然釉”和“装饰釉”两大类。其中,“自然釉”是指一次上釉、自然结晶呈色的产品,而“装饰釉”则是人工二次上釉的产物。这种分类方式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因此本文将沿用这一划分标准进行讨论。
从现代分类的角度来看,“自然釉”的建盏釉色品种繁多,包括兔毫釉、油滴釉、曜变、乌金釉以及杂色釉等五大类。这些不同的釉色品种,共同构成了建盏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釉色世界。
一、兔毫釉
兔毫盏的地位
兔毫盏是建盏中最为流行的品种,其地位之尊崇,从考古发现、传世实物以及历史文献中均可得到印证。兔毫盏的析晶斑纹呈黑色釉层中透出的均匀细密丝状筋脉条纹,形似兔毛,因而得名。在宋代,与饮茶相关的诗词常颂扬兔毫盏,茶书亦以建窑兔毫盏为尊,《茶具图赞》更是将兔毫盏列为十二种茶具之一,其标志性地位不言而喻。兔毫釉的表现与鉴赏
尽管兔毫盏的产量高于油滴和曜变,但其结晶形态、色泽、清晰度及分布状况却变化多端,烧制优质兔毫盏需付出巨大努力。参观建窑遗址,可见成山的兔毫碎瓷片和废弃整器,这些都是宋代窑工为良品付出的见证。兔毫纹的形态、色泽及分布状况各异,不同色泽的兔毫其结晶结构和主要成分也有所不同,为鉴赏者带来了丰富的视觉和审美体验。
三、曜变
曜变盏作为“自然釉”的代表,其烧制难度极高。尽管中外多位专家历经研究尝试,仍未能成功仿制,与宋代珍品的形神高度一致更是遥不可及。建窑遗址也未见曜变釉产品出土,加之我国历史文献中对其记载甚少,使得曜变盏对多数国人而言显得陌生,难免产生隔阂和误解。然而,正是这种神秘与稀缺,更增添了曜变盏的魅力与价值。
四、乌金釉
乌金釉即纯黑釉,是建盏中的一种特殊釉色。虽然部分斑纹较少或难以直接观察的盏可能被归类为乌金釉盏,但其独特的魅力仍不容忽视。宋代因点茶斗茶之需,全国各地窑口均有仿烧黑釉盏,其中素黑釉的烧制技术已较为成熟,尽管其他窑口的施釉厚度和均匀度有待提高,但乌金釉盏的纯正黑色仍为其赢得了广泛的喜爱与收藏。
五、杂色釉
杂色釉是建盏中的另一大类釉色,其丰富多变、难以尽数的色彩组合为鉴赏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与挑战。然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对杂色釉进行详尽的探讨,期待后续研究能为我们揭示其更多的奥秘与魅力。
建盏中,除了兔毫、油滴、曜变和乌金釉之外,其他釉色均被归类为杂色釉。由于杂色釉的种类繁多,无法一一详尽,因此本文将主要聚焦于典型品种,并采用通用的命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杂色釉并非窑工刻意烧制,而是偶然所得。这些釉色中,既有烧坏的次品,也有美观且稀少的珍品,因此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细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