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将庄子哲学融入山水诗的开创者
谢灵运:将庄子哲学融入山水诗的开创者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重要奠基人,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庄子》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谢灵运如何在山水诗中化用《庄子》的思想和意象,以及这种接受对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境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系统创作是自谢灵运开始的,他的山水诗情景兼具,内涵丰富,这是他对前人经典作品接受的成果。
谢灵运经常化用前人作品入诗,而对《庄子》的引用更多。《庄子》不仅影响了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风格,也影响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和面对现实的心境。清人方东树评:"又怪康乐作诗用意精细缜密如此,其所润涅梨经,亦庄、列精言。"近人黄节认为:"康乐之诗,合《诗》《易》、聃、周、《骚》《辩》、仙、释以成之。其所寄怀,每寓本事,说山水则苞名理。"
谢灵运经常化用《庄子》入诗,利用庄理来描摹山水、抒情言志,而庄子的精神内涵也使得谢灵运山水诗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拥有独特的肌质。
《庄子》在谢灵运山水诗中的体现
谢灵运引用《庄子》的最独到之处是在于对山水风光的刻画,分别引用了《庄子·达生》篇"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整之所不能游也"和《庄子·天地》篇"谆芒将东至大壑,适于苑风于东海之滨"。
极力描写江水的清澈平静和冥海的波澜壮阔,既有清秀婉约之美感,又有豪迈宏大之境界,这在山水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谢灵运的政治生活是相当不顺利的,他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不为世俗所容的痛苦之感都融入在诗使其拥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谢灵运常借《庄子》抒发抑郁苦闷之情,《登池上楼》的"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引《庄子·齐物论》中"罔两问景曰:'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持操云’"。
这首诗作于景平初春,当时谢灵运的政治仕途遭受重创,再加上久病登楼极目远眺,不由得产生思乡之情,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便利用典故进行自我安慰。
《过始宁墅》中"淄磷谢清旷,疲前惭贞坚。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引用《庄子·齐物论》中"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见其所归"。
该时期诗人深陷政治漩涡无法自拔,想要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出仕多年,诗人已经疲惫至极,而现实的不顺更是让人满腹牢骚,悲愤抑郁。
借《庄子》阐发哲思
庄子认为,想要享尽天年之乐,就要遵循自然之道,这样才能规避矛盾是非。《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表现了谢灵运的养生意图,透露出他淡泊名利的思想。
除此之外,《从斤竹涧越岭西行》中"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引用了《庄子·齐物论》中"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也",诗人想要抛却世俗的一切烦恼,从而达到物我两融的境界。
《东山望海》中"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引《庄子·天道》中"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表现作者对恬淡自然生活的推崇。
《初去郡》中"战胜麗者肥,止监流归停"引用了《庄子·德充符》篇"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透露出谢灵运从热衷于仕途转为想要追求安逸生活的心态。
时代的动荡给予文人不小的冲击,当时上层阶级的贵族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经常利用权力压迫底层社会的百姓们,使得各个阶级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乱世。
但是,这个时代出现了各种思想杂糅的局面,当时的统治者们对思想的管控相对宽松,人们的思想就变得相对开放,并乐于接纳各家主张。
谢灵运生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里,经历过各种矛盾冲突,接受过许多思想的洗礼,形成了一种无法逃避的生存困境,与此同时他本人与现实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于是谢灵运便会自觉接受《庄子》的思想,在接受《庄子》的同时自动将目光投向了自然山水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审美趣味。
谢灵运山水诗接受《庄子》的原因
除了家族、时代等因素外,谢灵运本人的庄子情怀也不可忽视。《庄子·逍遥游》篇云:"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魏晋南北朝有许多文士想要圣人,因此他们不仅追求肉体的快乐,更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那些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文士中,有如何晏、王弼、竹林七贤等隐居山林的人,他们不满现实的处境但又无力改变,只能靠喝酒来麻痹自己。
也有一些文人没有完全放弃人仕理想,他们钦佩老庄的无为自然,但心思仍在朝堂之上,谢灵运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文人,他在作品中多次透露了想要隐于山林,不问世事的想法,这是他内心庄子情怀的呈现。
《登池上楼》中是他最理想的生活方式,结合诗人当时的遭遇来看,他必然望摆脱世俗的束缚,像虬龙和飞鸟一样自由地驰骋于自然之中,这种境界也是庄子所赞同的。
由此可见,魏晋的许多文人都继承了庄子的情怀与气魄,使自己的精神实现超脱,达到一种宏大的境界而谢灵运所拥有的庄子情怀使他能够从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由和欲望之间进行取舍,实现超脱自我的境界。
接受谢灵运创作方式的南朝文人有很多,首先是谢惠连,谢惠连在创作的时候常有意向大谢的风格靠拢,如《泛湖归出楼中望月》写"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亭亭映江月,浏浏出谷飚",将情感融人到所写景物中,并用"哀"、"悲"等字眼表情达意。
然而,谢惠连与谢灵运的创作风格还是有区别的,谢惠连在写作时更倾向于意境的塑造,而谢灵运的山水诗意味深长,然而,谢灵运对谢惠连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结语
汉魏六朝时期,山水成为了文人创作的重要对象,谢灵运则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重要奠基人。谢灵运喜好在山水之间游玩观赏,使得诗中之景尽显逼真之态。
即使被贬永嘉,谢灵运依然拥有游山玩水的资本,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唱和,因此他可以看到别人很难看到的风光,这些景色给予了他特殊的体验。
谢灵运在体验自然的同时接受了《庄子》,将其化用在作品之中,打造了独特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方东树,撰.昭昧詹言[M].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黄节.谢康乐诗注·鲍参军诗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 [M1.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5郭庆藩,撰.庄子集释[M1.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