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孩子大喊大叫可能伤声带
当心!孩子大喊大叫可能伤声带
在公园的游乐场上,一个孩子兴奋地大喊着,声音穿透了喧嚣的人群。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这似乎是孩子天性的释放,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研究员刘恒鑫提醒,这种看似正常的“天性”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儿童嗓音障碍——“喊叫小结”。
什么是“喊叫小结”?
“喊叫小结”是儿童常见的嗓音障碍之一,医学上称为“声带小结”。由于儿童的声带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当他们长时间大喊大叫或发出尖叫声时,两侧声带会不断用力碰撞,最终形成小结状的肿块,导致声音嘶哑、发声困难等症状。
情绪波动与嗓音健康的关联
儿童的情绪波动是引发“喊叫小结”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声带结构相对脆弱,还没有完全发育出稳定的三层结构。当他们情绪亢奋且控制不住自己的声音行为时,持续的大喊大叫或惊声尖叫会使两侧声带不断用力碰撞,从而导致“喊叫小结”。
嗓音障碍的影响
嗓音障碍不仅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和社交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嗓音嘶哑会影响孩子参与课堂互动和社交活动的信心,导致他们逐渐避免当众发言,影响自信心的建立。此外,对于对语言艺术或声乐艺术感兴趣的孩子来说,嗓音障碍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甚至导致兴趣丧失。
如何预防和治疗
及早发现:家长要留意孩子的嗓音变化,如果发现声音嘶哑、有气息声、发声困难等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应及时就医。
专业诊断:通过电子鼻咽喉镜检查确诊后,言语治疗师会制定个性化的嗓音行为学干预计划。
嗓音训练:包括共鸣嗓音治疗、嗓音功能训练等,帮助孩子重塑正确的发声习惯。
生活习惯调整:
- 保证每天饮水量在1500ml以上,保持咽喉湿润
-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 晚餐与睡眠间隔3小时以上,预防胃食道反流
- 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
- 用声习惯改善:
- 控制音量,避免大声喊叫
- 改掉清嗓习惯,用喝水代替
- 在学校和家中都要保持良好的用声习惯
家长的角色
家长在预防和治疗儿童嗓音障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要提高对嗓音健康的重视程度,不要将大喊大叫视为理所当然的“孩子气”行为。其次,要以身作则,创造一个温和的交流环境,减少孩子过度用声的机会。最后,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干预和治疗。
儿童嗓音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通过早期预防和科学干预,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保护好自己的声音,让他们的童年充满清脆悦耳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