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厕难题,家长如何应对?
孩子如厕难题,家长如何应对?
近期,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不愿上厕所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专家表示,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习惯,确保营养均衡,预防便秘等问题。同时,家长还需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如厕环境,引导孩子形成固定的如厕习惯。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如厕障碍,促进健康成长。
孩子如厕难题,你家也有吗?
“孩子反映,个别老师不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厕所。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有同学说‘那就不喝水了’,这可怎么行?”李女士的孩子就读于天河区某小学,近日,她了解到孩子班级的老师不允许同学们在上课期间上厕所。
有的孩子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不允许,学生只能憋着,憋出问题了怎么办?李女士指出,班级中部分内向腼腆的学生不敢向老师提出需求,有尿意只能憋着,亦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既无法集中精神听课,又影响身体健康。
为什么会出现如厕难题?
孩子如厕难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和习惯三个方面:
生理因素: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喝水量大、膀胱容量小等生理原因,导致上厕所频率较高。部分孩子因为新陈代谢旺盛、喝水量大、膀胱容量小等生理原因,上厕所的频率可能较为频繁。
心理因素:内向腼腆的学生可能因为害怕被老师批评而选择憋尿,产生心理负担。如果老师发现学生出现频繁上厕所的情况,也需要更加细心,向家长及时反馈,了解学生是否存在身体不舒服等问题。
习惯问题:部分孩子没有养成及时上厕所的习惯,尤其是在课间玩耍时容易忽略尿意。而且,课间只有十分钟时间,若上一位老师拖堂,则学生更没时间上厕所。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面对孩子如厕难题,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健康习惯:通过儿歌、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如厕。比如,华景小学设有“家长课堂”,“如果有学生家长是医生,那么我们就邀请家长作为专业人士,来学校给同学们开讲座,科普健康常识。”
调整作息安排:比如在午休开始前10分钟提醒孩子上厕所,下课时提醒他们先上厕所再活动。到了小学阶段,家校需进一步联手协作,接力强化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关注个体差异:老师和家长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在需要时去上厕所,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老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孩子在上课期间去如厕,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
建立良好沟通:家校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家校之间良性的协作,在于发现问题后及时沟通解决。
专家建议
天河区华景小学党总支书记黄瑞萍认为,答案不是简单的“行”还是“不行”,其背后还隐藏了家校如何联手培养好孩子健康生活习惯的教育内涵。她表示,“憋尿难题”反映了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平衡好规定性与灵活性的问题,也体现了习惯养成与科普教育如何更好融合的问题。其实,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课堂秩序管理之间,不应该存在矛盾。
黄瑞萍建议,老师们首先可以“察言观色”,从孩子的表情、身体语言中看出其是否真的尿急了。在允许学生去洗手间的同时,老师也要注意提醒同学,下次记得在课间先上洗手间,再去活动玩耍。“在落实学生习惯培养这件事上,老师刚开始要有包容心,允许学生有一两次机会,而不是直接不允许学生去上厕所。老师也要和学生约定好,希望下次不要出现类似情况。多种方法并用,让学生慢慢养成好习惯。”
越秀区中星小学副校长招静雯同样认为,老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生理需求。大部分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违反纪律,而是出于正常的生理需求,需要上厕所。这种情况下,老师应当体谅学生。如果老师发现学生出现频繁上厕所的情况,也需要更加细心,向家长及时反馈,了解学生是否存在身体不舒服等问题。
针对部分学生不会向老师提出“上厕所”等诉求,招静雯指出,很可能是师生之间尚未建立信任。学生向老师提出诉求,是学生认可老师、信任老师的表现。因此,老师首先要让孩子们信任自己,让学生愿意、能够提出诉求。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学生的课堂时间延长,一节课40分钟,刚开始学生需要一段适应期。为了做好幼小衔接,招静雯介绍,该校低年级的老师会把孩子们在课间要注意的事情编成儿歌,比如“下课了要休息,别忘书本要放好,摆桌椅、喝水、上厕所、散散步”,在一年级时就通过这类生动有效的办法,让学生知道课间应该做什么,养成在课间上厕所等多个好习惯。同时,学校也会提醒,老师要准时下课,不拖堂,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去安排课间活动。
黄瑞萍也指出,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更细化的引导和习惯培养。“例如,老师可以在午休开始前10分钟,提醒孩子们及时上洗手间;下课时,提醒孩子们先上洗手间,再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