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谈国家资本:如何在创新中发挥作用?
黄益平谈国家资本:如何在创新中发挥作用?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在公开场合表示,国家资本在基础性研究和创新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支持前沿原创性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将深入探讨国家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其布局重点、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建议。
国家资本布局科技创新:规模与成效
近年来,国家资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数据显示,2024年国有资本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比例将达到83%。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2023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增速高达32%,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国家资本重点投向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量子信息、深空深海探测、能源交通等。例如,通过建设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实施11个专项行动,中央企业在可控核聚变、6G网络架构、类脑芯片等前沿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国家资本与民营资本:合作新模式
在科技创新领域,国家资本与民营资本并非竞争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伙伴关系。据统计,中央企业积极与民营企业开展股权合作,目前对外参股投资各类企业已超过1.3万户。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国家资本的战略引导作用和民营资本的市场灵活性。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家资本通过投资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民营资本的加入也为国有企业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市场活力。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国家资本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长期资本来源不足。据统计,2024年3月中国存量在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仅11万亿元,创业投资基金3.2万亿元,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次是政府引导基金的“刚性退出”政策影响了基金的持续运营。此外,风险投资理念尚未完全成熟,投资期限偏短,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完善耐心资本体系: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长期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例如,可以借鉴以色列的经验,通过“软贷款”等形式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优化创新生态:建立更加灵活的资本市场制度,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或来华工作。同时,加强与国际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
国际经验借鉴
美国、以色列等国在科技创新融资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美国通过建立科技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模式,有效满足了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以色列创新署则通过“风险共担、收益不共享”的原则,为孵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
未来展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预计未来国家资本将进一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同时,随着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将有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形成多元化的科技融资体系。
国家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资金投入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战略引导、资源整合和风险承担,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国家资本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