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映阿拉伯:从沙漠导航到文化符号
月映阿拉伯:从沙漠导航到文化符号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总是对月亮寄托着诸多情感,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如“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无独有偶,在阿拉伯文化中,无论是节日、音乐、文学还是宗教方面,月亮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沙漠与月亮
如果仔细观察阿拉伯国家的国旗,不难发现,很多阿拉伯国家的旗帜上都有月亮和星星的图案,如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和土耳其等,这几乎成为了阿拉伯国家共有的特征。究其原因,这是该地区对古代阿拉伯文化的致敬。阿拉伯半岛沙漠贸易兴起时,由于沙漠条件的恶劣和白天的高温,以及缺乏方向的参考,许多商队寸步难行。因此,当时许多贸易路线选择了在夜晚进行。晚上,柔和的月光恰好帮助商人在路途中寻找方向。商队领袖依靠月亮形状知晓当下时间,并通过与季节周期有关的星星确定前进方向。这种关于月亮的沙漠过往促成了阿拉伯人对月亮的浪漫化。无论是在歌曲、诗歌还是艺术中,月亮都已在阿拉伯文化中成为对“安全”和“保护”的象征。可以说,月亮照亮了阿拉伯人前行的道路。
伊历与月亮
在阿拉伯文化中,月亮也扮演着“时间计算器”的关键角色。伊历一年为12个月,每月的开始都以看到新月出现为准,由于受科学计算的限制,所以伊斯兰国家每年发行的年历也只是一张大致的时间表,更确切地说,伊历每月29天12个小时44分3秒,一年为354天或355天,每30年为一计算单位,其中19年为354天,11年为355天。与公历相比,伊历每年少10天或11天,每33年就相差一年左右,即公历的33年等于伊历的34年左右,即公历的100年等于伊历的103年左右。时至今日,伊历仍然是完全依靠月亮来划分日期的日历系统之一。
月亮的美学与精神象征
当前,月亮还被视为美的象征,蕴含着美丽与超越。在阿拉伯文化中,有这样一句常用的比喻:“她的脸庞如月亮的光辉般美丽”,这形象地展现了阿拉伯人对美的态度。此外,还有一些人用月亮的光辉指代神圣与成长。正如月亮经历不同的阶段一样,个人也会经历成长、变化和内省。月亮的盈亏被阿拉伯人视为反思其精神之旅的机会,这是阿拉伯人对月亮的独特理解。在阿拉伯人看来,月亮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天体,更是与内心联系,提升自我,思考生命本质的指明灯。即使在今天,阿拉伯人对月亮的理解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消亡,相反,它深刻激发了阿拉伯人对万物智慧及其复杂性的敬畏之情。
参考资料:
Matrosov V.A.& Gudach T.A.,'Evolution of the views on the Moon in Arab-speaking Medieval society,'The World of Islam: History, Politics, Religion, Culture, Vol.15, No.1, 2023, pp.81-97.
Munazza Alam & Sinwan Basharat, 'Significance of the Moon and the Lunar Calendar, ' The Review Of Religions, 13th May, 2021.
Nadda Osman,'The Islamic calendar: How does it work and why is it lunar?'Middle East Eye, 29 March 2022.
“伊历与公历如何换算”,央广网,2008年7月,
https://www.cnr.cn/2008zt/cl/hxfq/20080612/t20080612_504827969.html。
本文作者:马文媛,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