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条街:沈阳路见证沈阳城百年变迁
清代一条街:沈阳路见证沈阳城百年变迁
沈阳路位于沈阳方城内,沈阳故宫南侧,人称“清代一条街”。这条路见证了沈阳城的历史变迁,从最初的无名小路到如今的“沈阳路”,每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本文将带您走进这条充满故事的街道,感受它背后的文化魅力。
沈阳路东起抚近门,西至怀远门。
原名“新正街”,建于清光绪31年,1939年被日本侵略者改名为“一心街”(四平街改成“一德街”取“一心一德之意”),1946年称“沈阳大街”,1957年称“沈阳路”,1966年改成“东风大街”,1989年恢复命名为“沈阳路”至今。
历史的变迁
明朝时,沈阳城区建制为四门、十字街,到清初皇太极时期营建盛京城,设计为新都市形式,即八门、井字街,当时,故宫前的这条马路依然是没有名字的。人们对于街路的叫法是以八门来说的,比如抚近门内、德胜门内(北京也有类似的命名街路方法,比如德胜门内大街、朝阳门内大街)。
这条马路的名称更迭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每个阶段它的更名变化都记载了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记忆——
俄国人在故宫留影
一直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它有了第一个名字:新正街。此时已是清末,国际上城市概念的引入让人们对于街路命名有了较之以往更进步的概念。
九一八事变后,行进在沈阳路上的日本侵略者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权在1939年把这条路更名为“一心街”,与之对应的是今中山公园东侧的一条小马路,那时,它的名字是“一意街”。
抗战结束后,国人于1946年修改了它的名字,定为“沈阳大街”。到1957年,改为沈阳路,沿用至今。
昔日的荣耀
这条路的重要性,更多地与沈阳故宫联系在一起。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皇太极在三官庙(清乾隆朝改建为太庙)北侧修建四贝勒府,其承继汗位后,将府邸扩建为盛京皇宫中路建筑。此外还在皇宫前的马路南侧,建设了后金(清)政权的中央部分机构,如理藩院、都察院。在更远些的皇宫东西两侧路南,分别修筑了吏、户、礼和兵、刑、工六部衙门。因此,当时以沈阳故宫为核心,以沈阳路为发散,是国家权力机构集中所在,也真真是“权力的中心”。
当然,围绕在其周围的“王府们”也值得细数,仅仅在沈阳路两侧,就建有四座王府。
敬瑾亲王府位于抚近门内路南,是努尔哈赤长子褚英三子尼堪亲王的居所,金王府胡同就在今天的亚泰大酒店东侧;成亲王府位于大东门内大街路北临街,是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的府宅;
肃亲王府位于怀远门内大街与正阳街交叉口路北,王府的主人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饶余郡王府位于怀远门内大街路北、肃亲王府西侧,王府的主人是努尔哈赤七子阿巴泰。
但是,人们遗憾地看到,这些昔日繁华的王府已经湮没在历史风烟中,如今难寻其踪,但它们就是沈阳路和沈阳历史的一部分,意义深远。
据清康熙年间绘制的《盛京城阙图》记载,盛京城里共有十一座王府,有兴趣的人可以抽时间去找找看,走走看,寻寻余音。
街路的故事
今天,来沈阳游玩的人第一站多是沈阳故宫,走在沈阳路上,穿过文德坊、武功坊,是可以有“瞬间穿越”之感的。然而,当这里作为皇家禁地的时候,这条路是不允许百姓进入的。沈阳路两侧的栅栏直到上世纪20年代才被撤掉。
故宫丢过两个“坊”
文德坊和武功坊是沈阳故宫的两座阙门,文德坊在东,武功坊在西,是沈阳故宫唯一记有落成年代的建筑,也是故宫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昨天
离宫出走
沈阳故宫大清门前两侧的“文德坊、武功坊”竣工于1637年正月(崇德二年)。
“文德坊、武功坊”老沈阳人俗称东华门和西华门,早在1955年,就曾有为了便利交通而拆除故宫东、西华门的提法,终因其为故宫建筑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原因而未果。
但是到了1974年,为了便于在故宫门前通行10路无轨电车,经当时的“市革委会”请示,“省革委会”批准,报请国家文物局备案后,由城建部门将东、西华门拆除,运到了北陵公园保留。这一举动,造成具有十分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德坊和武功坊木件丢失,瓦件损坏。
今天
班师回朝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沈阳故宫进入全面恢复原貌时期。在政府的支持下,1985年,被外界占用的轿马场回归;1986年,时隔12年后,文德坊和武功坊终于被迁回原址;1987年,朝房区域也回归故宫……
文德坊
武功坊
孤品文物毁于车祸
1994年,沈阳故宫门前的下马碑原实物,属于孤品文物。(梁达明摄)
1999年6月21日,下马碑被醉酒的司机驾车撞倒破损。原实物现存于故宫博物馆,现故宫门前下马碑,为复制品。 (梁达明摄)
童年的记忆
沈河区少年宫成立于1960年,曾坐落于沈阳路西华门外,沈阳故宫的斜对面。这里曾是奉系军阀的俱乐部,带有地下室,门口有两排柱子,是典型的民国时期的建筑。
文革期间,全沈阳市只有沈河区这一所少年宫。那时候文化馆叫“阶级教育文化馆”,沈阳故宫叫“阶级教育展览馆”。
1984年的少年宫门脸
1991年,少年宫从旧址迁移到沈河区望云寺路105号(红十字会医院后门对面)的新址。
沈阳路两端的抚近门、怀远门(即大东门、大西门)在民国初年也被拆除,在1998年于原址复建,此后曾多次维修,重新“穿衣上色”,部分破损的木瓦、彩绘也都进行了粉饰和重绘;沈阳路沿线为与皇城整体风格统一,也进行了建筑楼体风格的统一化。
1994年3月 沈阳故宫门前满清一条街,多依清朝建筑风格而建,古色古香。有趣的是,有行人透过门缝观看故宫内景(梁达明摄)
一条路,穿越古今,在时光的长河中,它向远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