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闪耀海博会,海洋经济新蓝海
江门闪耀海博会,海洋经济新蓝海
2024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简称“海博会”)在深圳盛大举行。江门市首次以政府组团形式参展,以“创新深江经济合作,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为主题,吸引了广泛关注。
此次展会,江门市组织了20多家优质涉海企业参展,其中包括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广核新能源(江门)有限公司,充分展现了该市在海洋产业链条中的强大实力。展区以“科技之树”为主造型,分为四大板块,分别展示了深江海洋经济的合作基础、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实物展区以及文旅沉浸体验,充分展现了江门海洋经济的成果与潜力。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江门拥有42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561个海岛,海洋资源丰富。2023年,江门市海洋生产总值已达669亿元,同比增长10.78%,占GDP比重达16.64%。这种迅猛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推动。
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表示,希望依托大广海湾经济区,进一步携手深圳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次海博会上,江门展示了多个海洋经济细分领域的成就,包括海洋生物、船舶制造和文旅资源等。例如,在实物展区中,生蚝、青蟹、鳗鱼等海产品的展示,不仅展示了江门丰富的海洋资源,还反映出海洋产业链的多样性与深度。江门还通过“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文旅板块,让世界了解了江门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与文化遗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江门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2024年,新会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实现规上产值59.92亿元,同比增长65.83%。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工装备相继问世:世界首台适应台风海况的无人海浪发电船“华清号”、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全省首个入级CCS的大型养殖装备“台山1号”等,展现了江门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
江门的海洋经济发展不仅依靠丰富的海洋资源,更得益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设,江门将与前海、南沙等发展平台实现握手,届时从江门中心城区前往深圳只需大约1小时,与横琴和澳门、与香港也将分别实现半小时、1小时互通。一体化、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被认为是世界先进湾区的标配。基建提速为江门实现以“湾”连“湾”提供了硬件基础,大广海湾经济区迎来了“大桥经济”重大历史机遇,区位优势有望实现历史性突破提升,成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重要组成部分。
大广海湾经济区是江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列为紧随前海、横琴、南沙、河套之后的粤港澳合作重要发展平台。江门深知大广海湾经济区的战略价值,在开发建设上始终慎之又慎、谋定而动,每走一步都在为大广海湾发展创造条件,为其更好服务战略布局积蓄力量。
深江经济合作区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启动区面积4.58平方公里,可用面积3.3平方公里,均为工业用地,近期可马上承接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基于“深圳有序转移+共同招商引进”产业协作方向,明确了合作区可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轻工制造业等六大领域产业,将深江经济合作区打造成珠江口东西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协作发展示范区、珠江西岸新能源产业重要增长极。
江门陆地面积占大湾区的1/6,超过港澳深珠莞中六城面积总和,且开发强度不足12%,是大湾区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拥有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更是成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五个主平台之一,也是大湾区唯一。可以预见的是,在大湾区一体化进程中,依托江门广阔的腹地资源,深江经济合作区将会有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承载空间。
江门在土地、用工、能源、生活等要素方面拥有成本优势,深江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也会不断加快。江门陆地面积占大湾区的1/6,超过港澳深珠莞中六城面积总和,且开发强度不足12%,是大湾区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拥有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更是成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五个主平台之一,也是大湾区唯一。可以预见的是,在大湾区一体化进程中,依托江门广阔的腹地资源,深江经济合作区将会有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承载空间。
江门市首次组团参加海博会,不仅展示了城市的经济成果和发展潜力,也预示着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江门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大广海湾经济区和深江经济合作区为重要抓手,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新蓝图。随着“大桥经济”的到来,江门必将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旅程中实现突破与腾飞,携手深圳共建更加繁荣的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