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诈骗成新型犯罪威胁,警方创新手段精准打击
AI诈骗成新型犯罪威胁,警方创新手段精准打击
近日,上海市嘉定区公安分局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反诈宣传活动,邀请艾门韦思创始人黄楚杰现场授课,揭秘AI诈骗的新套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AI诈骗已成为当前最令人担忧的新型犯罪形式之一。
AI诈骗: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威胁
AI诈骗是通过对AI技术的非法应用,如肖像伪造、声音模拟、诈骗脚本生成等形式,来达到侵害他人利益的犯罪目的。作为AI时代电信网络诈骗的新形态,AI诈骗体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诈骗产业链环环相扣,溯源难。当前AI技术突飞猛进,利用AI软件,仅仅通过对短视频中零散的人声进行识别与提炼,便能对发声者的性别、年龄、地域完成智能化分析,并能从声音数据库中精准匹配相似度较高的声音预测模式,而后通过重构音质内容来模仿出发声者声音。在这类AI诈骗中,诈骗分子通常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分别从技术支持、设备管理、算法预测、受众筛选、欺诈实施等环节来逐步实施犯罪,由此形成的诈骗产业链给诈骗治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很多时候虽然侦查到某一环节的犯罪要素,但往往难以追溯到真正的组织策划者。
其次,超越时空的流动性。AI诈骗犯罪行为是通过线上操作实施,脱离了时间、地点的制约,由此会形成一种流动式诈骗链条。犯罪分子会在任意时间、地点内,同时面向不同的联系人实施诈骗,并在诈骗成功后第一时间将诈骗资金转移至海外。
最后,立体化实行诈骗,社会危害性大。较之传统电信网络诈骗手段,AI诈骗在维度上呈现出鲜明的立体化特征,即以“点—线—网”的结构实行诈骗犯罪,无需再通过线性的直接接触来达到诈骗目的,而是利用网络虚假身份信息通过立体化的远程操控、实时指挥、多层次分工等来开展诈骗。这种立体化特征使得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加剧、辐射面更广,治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加大。
警方重拳出击:科技与法律双管齐下
面对AI诈骗的严峻形势,警方和相关机构正在积极应对。以福州市为例,当地公安机关创新性地运用AI技术打击犯罪。福州移动AI外呼智能化系统通过试点提升反诈回呼模型稽核能力,制定回访研判机制和规则,研判存在诈骗诱导的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及短信,识别GOIP设备,向警方推送线索,进而助力诈骗窝点精准打击。截至目前,系统已协助公安机关完成181个重要线索核查,打击人数170余人次,缴获设备70余台。
在法律层面,我国已出台多项法规加强对AI诈骗的打击力度。2022年12月施行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加强预防性法律制度构建,加大对违法犯罪人员的处罚,对尚不构成犯罪的人员也要从严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1~10倍罚款或者10万元以下罚款,由公安机关拘留。2023年1月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也明确,“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应当在生成或者编辑的信息内容的合理位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等。
公众如何防范:提高警惕是关键
面对日益猖獗的AI诈骗,公众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专家建议,要牢记“三不一多”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漏,转账汇款多核实。同时,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要轻易相信通过电话、短信或网络接触到的陌生人,特别是当对方要求提供敏感信息或进行资金转账时。
此外,还要关注最新的诈骗手法,提高辨别能力。例如,当接到声称是熟人的电话或视频通话时,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异常表现,如声音是否自然、面部表情是否僵硬等。必要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与对方取得联系,确认其身份。
未来展望:多方联动共筑安全防线
AI诈骗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打击犯罪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研发,提升反诈能力。同时,还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正如北京盈科(福州)律师事务所律师罗锦斌所说:“未来AI可根据大数据创造出无比接近真实的‘真实’,要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改变大众观念,让人知道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图不一定有真相,提升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
在数字化时代,AI技术既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AI诈骗的蔓延,守护好每个人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