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的“俗文学”观:从民间汲取文学活力
郑振铎的“俗文学”观:从民间汲取文学活力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郑振铎是一位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文学巨匠。他提出的“俗文学”观,不仅为中国文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更为新文学运动注入了鲜活的民间活力。
何为“俗文学”?
1920年,郑振铎在《文学旬刊》上发表《论中国俗文学》,首次系统阐述了他的“俗文学”观。他认为,“俗文学”是“民众的文学”,主要包括歌谣、弹词、鼓词、戏曲、小说等民间文学形式。郑振铎特别强调,“俗”并非低俗,而是指通俗易懂,贴近民众生活。这种文学形式虽然产生于民间,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开拓
郑振铎不仅在理论上倡导“俗文学”,更通过实际行动推动其发展。他主编的《小说月报》成为推广民间文学的重要阵地,大量刊载歌谣、戏曲等作品。同时,他还致力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资料,编纂了《中国俗文学史》,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教育领域,郑振铎率先在燕京大学开设“俗文学”课程,培养了一批研究人才。他的学生中,许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研究者和作家,如台静农、钟敬文等。
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郑振铎的“俗文学”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新文学运动初期,许多知识分子倾向于模仿西方文学形式,忽视了中国本土的文学传统。郑振铎则主张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为新文学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这种观点不仅丰富了新文学的创作源泉,也促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在当今时代,郑振铎的“俗文学”观依然具有重要启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如何让文学艺术更好地服务于普通民众,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郑振铎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学应当植根于民众生活,从中汲取不竭的创作源泉。
结语
郑振铎的“俗文学”观,如同他翻译的泰戈尔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一般,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更是一种文化态度——尊重民间创造,关注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这种理念,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的星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