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诞辰120周年:故居里的时代记忆
巴金诞辰120周年:故居里的时代记忆
2024年,是人民作家巴金诞辰12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缅怀这位文学巨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海文学馆内的巴金图书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两处故居,两段人生
巴金一生与两座城市紧密相连:成都和上海。成都的故居位于青羊区正通顺街98号,是巴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这是一座深宅大院,见证了巴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也是其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灵感来源。巴金曾说:“只要双眼井在,我就可以找到童年的路。”这口古井,成为了连接巴金与故乡的精神纽带。
1923年,巴金离开成都,来到上海,开始了他崭新的人生。上海故居位于武康路113号,是一幢建于1923年的花园洋房。巴金在这里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创作了大量重要作品,包括《随想录》等。这栋房子见证了巴金的文学成就,也见证了他与妻子萧珊的鹣鲽情深。
纪念活动,薪火相传
2024年11月24日至2025年2月,一系列纪念活动在上海等地陆续展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金图书馆的开放。作为上海文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巴金图书馆不仅展示了巴金在上海的文学创作和活动成就,更将成为传承巴金精神的重要场所。
同期举行的第十四届巴金学术研讨会,以“二十一世纪如何读巴金”为主题,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从新视角解读巴金作品,探讨其当代价值。青年作家座谈会则聚焦青年创作,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巴金的文学精神。
作品价值,历久弥新
巴金的作品,尤其是“激流三部曲”和《憩园》,展现了青年对封建家庭的反抗与逃离。这种“逃离”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精神上的解放。巴金通过觉慧、姚太太等人物,探讨了青年在挣脱封建束缚后的去向和选择,提出了“觉慧们走后怎样”的时代命题。
在当今社会,巴金作品中对人性的关怀、对真话的坚持,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正如巴金所说:“文学的最高目的是给人以光明和希望。”他的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照亮未来的灯塔。
精神永存,薪火相传
巴金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坚持理想的一生。他以“讲真话”为座右铭,用文字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人。巴金曾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这种真挚的情感,正是巴金作品跨越时空、打动人心的力量源泉。
巴金图书馆的开放,不仅是对巴金先生的纪念,更是对其精神的传承。在这里,读者可以近距离感受巴金的文学世界,领悟其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巴金的精神,将如同图书馆门前的常青藤,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