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洛阳发现隋唐宫殿遗址:武安殿武成殿形制与布局获新证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53: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洛阳发现隋唐宫殿遗址:武安殿武成殿形制与布局获新证

隋唐洛阳城是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洛阳定鼎北路与唐宫东路、中路交叉处出土的建筑遗址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报告,推断该建筑在隋唐至北宋时期经历代沿用、改修,历为隋武安殿、唐武成殿(后更名宣政殿、贞观殿)、五代—北宋文明殿,是洛阳宫西辅轴线上最为重要的建筑。

一、隋武安殿(七号建筑)

位于建筑基址最早的地层中。中心为夯土台基,残高1米,为红褐土夯筑而成。夯土台基下面预埋整齐的基石。这些基石都是长条形石板,有两块为一组的,也有一块一组的,它们的行距、间距都是5米左右。青石板与上面磉墩相对应。这些磉墩间距各以中心点计为5米。


图 1 北宋文明殿遗址平面拼合图(采自《北宋西京城市考古研究》)

由于《隋唐洛阳城天堂遗址发掘报告》图一四中绘制了青石板较为准确的位置和形制,本文不简单以磉墩间距5米为基数,而是以考古发掘的殿址东半部青石板为基础,核算建筑轴线,进而获知开间和进深尺寸。考虑到磉墩和青石板有破损和偏移,故以平均值计算建筑轴线。南北方向轴线以夯土台基北界为基准线,测算各青石板中心点与基准线的距离,进而测算平均数。东西方向轴线以考古发掘所设中轴线为基准线,测算距离和平均数。在此过程中,剔除偏差超过两个标准差的数据,再次求平均值。以测算出的平均值作为平面尺度的理想值,进行用尺计算(附表1、2)。经测算,七号建筑当以1尺=29.5厘米为标准用尺(附表3、4)。

隋唐时期的用尺制度较为稳定,可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开皇尺(29.5厘米,大业二年以前)、大业尺(24.6厘米,大业三年至隋末)和唐尺(29.5厘米)。将《大业杂记》记载与洛阳城宫城考古发掘数据对比,其1400步对应2100米(1尺30厘米),500步对应725米(1尺29厘米),可知洛阳宫营建使用的是开皇尺(1尺29.5厘米)。这与洛阳城建成于大业二年(即隋炀帝改度量衡之前)的记载相吻合。根据文献记载,隋代洛阳宫初建时,已建有武安殿。那么,七号建筑应与隋洛阳城同期建造。

至唐代,这座殿宇改名曰武成殿,仍作为重要殿宇使用,如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太宗赐宴、永隆元年(公元680年)高宗殿试、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为武则天上尊号,等等。直至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众多隋代始建的殿宇都已倾颓,唯此武成殿仍光色如新,继续沿用。“……洛阳宫室,皆隋朝营制,岁月久远,方有隳颓。楼阁内殿,凋落者众,补一坏百,无可施功。唯此武成,确然端立,土木丹彩,光色如新……”。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下令拆乾元殿,建明堂,十二月明堂建成,其后建天堂,是时隋武安殿(唐武成殿)尚存。与此相印证的是,考古发掘发现,七号建筑基址紧邻圆形建筑基址(武则天天堂遗址),二者位于同一地层,且七号建筑基址向东有踏道通往圆形建筑基址,也说明二者曾同期存在且有交通联系。

综上可知,七号建筑——隋武安殿作为洛阳宫大内重要殿宇,自隋代建成后一直沿用至武则天时期,唐时被改名为武成殿。

七号建筑设满堂柱,柱网均匀,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其“东西门阙”值得特别注意。在七号建筑中心台基与东侧道之间发现东门阙,东西宽5、南北长约4.5米。东门阙西南角发现柱础,地面铺设方砖,南界平铺石板,外侧与东侧道之间有石砌排水沟。这一区域面积仅20平方米,如此狭小的空间对于大型宫殿建筑,特别是武成殿这样的大内重要朝仪建筑是不合适的,即使被用于殿前过渡空间,也显得过于局促。

那么其建筑格局和形制是否有其他可能?东门阙西南角所存柱础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些线索。这枚柱础为素面覆盆式,边长0.6米,配套木柱当使用套顶榫,柱榫直径0.2米。柱础朝东西两面开卯口,可知这根柱子与东西方向均有联系,而与南北方向联系不多。这说明,该木柱与大殿主要构架(向南)间关联不多,空间支撑较弱,故需要使用套顶榫,同时向东西方向皆有所扩展,因此它并非东阙的西界,而是沟通东西的一个节点。那么,在两阙之间应该也有一个进深与东西阙一致的平台,并与其连为一体。这样,在建筑前檐之外形成了一个面阔约20、进深约4.5米的空间(图3)。我们就不能再称其为“阙”,而应该重新定名并考虑其使用功能。


图 3 七号建筑前檐空间分析图

参考敦煌莫高窟中隋唐时期的壁画作品,建筑外围有一些平面呈前凸的平台,然这些平台多设勾栏,是典型的殿外空间。但七号建筑的柱础有东西向连接的,该位置以南为东侧道,若作勾栏,向东则为南北通道,应只有向西的连接才合理。结合该区域内铺方砖,且外围有排水沟的现象,推测其上部有梁架屋檐,是主体建筑的附属部分。这个殿前空间更像是凸出于中心殿基的前廊,或为文献中的“轩”。但这样的建筑形象在考古材料和隋唐时期的图像资料中极为罕见,其构架方式及与中心殿堂的关系,尚待更多资料辅以研究。

综上,七号建筑基址的建筑平面格局有如下特点。

一是殿内施满堂柱,柱列有明显的轴线对位关系。柱础的结构是,最下一层为长条形青石板,有两块为一组的,也有一块一组的,与上面的磉墩对应。这样的做法,与隋仁寿宫37号殿址下部承础石的做法相似。

二是中心台基两侧为东西配廊,东配廊前发现甬道。东西配廊南界较中心台基略向北缩进2米,这应该是当时比较典型的形制。这种东西配廊较中心大殿前檐后移的做法,可能是由于廊庑进深、体量、铺作出跳等皆小于大殿,故略退后作为附属建筑依附于大殿两侧(图4)。


图 4 中心殿宇与左右配廊关系示意图

三是中心台基南侧设有附属于主体殿址的前廊空间,可能与文献中的“轩”有关。考古发掘显示,由东西侧道可进入前廊区域。这样的做法与大明宫麟德殿前殿南廊相似,只是隋武安殿的前廊仅面阔五间,为局部前廊。不过,若这一区域确为“轩”,则折槛下为龙墀,当不存在中央御道,而考古报告指出,存在中央御道痕迹。因此,其建筑实际面貌尚有待更多材料方能揭示(见附表4)。

二、唐武成殿(六号建筑)

六号建筑与七号建筑形制接近,皆以中心殿址为核心,两侧为东西廊房,只是局部进行了一些改造。将七号建筑的中心台基南边向北收缩1.5米,改为前檐门阙、散水,东、北、西三面,各向内收缩3.2米,增置回廊。回廊后壁以条砖平铺顺砌于夯土台基外。

东廊房形制特殊,南面不设墙体,前设与其面阔相等的莲花纹方砖慢道。东墙和北墙做厚夯土墙与后院相隔。西端与中心台基衔接处有一踏道,连接东廊房与中心建筑(图5)。


图 5 六号建筑前檐空间分析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