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淞沪会战:抗日战争的首次大规模战役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28:2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淞沪会战:抗日战争的首次大规模战役

淞沪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重要会战,历时三个月,规模之大、战斗惨烈。此役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日军投入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余人 ;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

淞沪会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在1937年这场战斗的背后,不仅有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侵略者的英勇事迹,还有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深远的国际影响。本文将带您回顾淞沪会战的前因后果、战斗进程及其历史意义。

战争背景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中日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中国被迫拆除吴淞口和狮子林炮台,不允许中国军队驻扎,只能在城内留有警察。上海也成为了日军驻扎的重要据点。

1934年,国民政府针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实施了全国军队的整编和训练计划。蒋介石亲自督导这项工作,目的是提升部队的战斗力,确保在未来能够应对外敌入侵的压力。蒋介石虽然在1930年代初期仍然以“剿共”为主要任务,但他心里明白,真正的威胁来自于日本的侵略野心。

1935年初,蒋介石以追剿红军为名,前往西南地区考察,发现云贵川地区地理条件优越,山高水远,适合作为抗战的大后方。于是他开始在该地区修筑道路,发展工业,实施货币改制。

7 月 7 日,日军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和《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一方面力图通过外交手段来避免全面冲突,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准备军事应对。7月8日,蒋介石紧急召回时任青岛警备司令的张治中,让他接任京沪地区的防务指挥。老蒋毅然下了决心,准备于华东地区发动一场空前绝后、规模盛大的战役。张治中在接到命令后,迅速在苏州设立了野战指挥部,研究如何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守住上海并击退日军。

蒋介石之所以选择在上海开战,有几个重要原因。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外国租界众多,一旦战争在这里爆发,必然会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蒋介石希望通过战争,将日本的侵略行径暴露在世界面前,迫使英美等国不得不介入。上海的国际化背景也意味着一旦日军在此战败,必将极大挫伤其士气。

蒋介石希望通过在华东开辟战场,打乱日本在华北的进攻节奏。1937年7月28日,北平沦陷,日军在华北的攻势愈演愈烈。蒋介石意识到,如果不在其他战线牵制日军,中国的华北地区可能很快会完全落入敌手。他决定在上海先发制人,迫使日军分兵作战,减轻华北的压力。

战役过程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大山勇夫少佐在虹桥机场被中国保安部队击毙。这一事件成为了淞沪会战的导火索。8月13日,淞沪会战全面爆发。

淞沪会战初期,国民政府决定派遣精锐部队“德械师”作为主力进行反击。这些部队是中国军队中装备最为精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拥有德国提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蒋介石希望通过这支部队的强大战斗力,在淞沪战场上一举击退日军,提振全国抗战士气。

日军在战斗初期的火力和战术优势非常明显。驻守于虹口及杨树浦的日军海军陆战队,早就于当地构筑起坚固工事,还获得了增援部队的有力支撑。国军在进攻虹口和闸北的过程中,遭遇了极其顽强的抵抗,但由于日军的火力点和碉堡位置分布精密,国军伤亡惨重。

日军的增援兵力持续增多。日军第三舰队和第十一师团相继投入战斗,日军在上海的兵力迅速扩充,国军的防线逐渐后撤,但依然坚守在上海北部和苏州河一带,奋勇抵抗。

中国空军也在此次战役中首次进行大规模行动。8月14日,中国空军出动飞机76架次,轰炸了日军在黄浦江的舰船和据点。虽然轰炸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甚至误炸了租界区,造成一些外交上的麻烦。

罗店一战,是淞沪会战中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日军凭借海空军的强大火力,几乎将罗店夷为平地。国军官兵在毫无掩护的情况下,与日军展开了多次白刃战。阵地反复易手,双方的伤亡都极为惨重。国军为了守住罗店,不惜投入了大量生力军,包括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中央军、地方军和东北军。尽管如此,日军的优势兵力和火力让罗店最终还是陷落。

与罗店同样重要的还有吴淞口。吴淞口是黄浦江入海口的战略要地,日军多次试图通过这里登陆并占领上海外围。国军在这里布防严密,多次击退了日军的登陆企图。然而,日军的兵力不断增强,吴淞口的防线最终也被突破。

到1937年9月,淞沪会战的形势已经逐渐不利于中国军队。国军在罗店和吴淞口的顽强抵抗,延缓了日军的进攻速度,但日军的登陆部队在上海外围逐渐站稳脚跟,并向市区逼近。日军不断调派新锐部队加入战斗,形势危急。

1937年10月,日本军队在上海以南的金山卫进行大规模登陆,彻底打破了国军的防线。金山卫登陆的日军第十军共有约10万人,他们迅速攻占了上海南部,威胁国军的后方。

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国军决定在松江进行最后的抵抗。松江保卫战成为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斗。国军由吴克仁率领的67军肩负起阻击任务。他们与日军在松江城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国军拼死抵抗,但由于日军的海空支援,松江最终也未能守住。

吴克仁

淞沪会战的最后阶段,战斗逐渐集中在市区的苏州河南岸。国军在此筑起了最后的防线,试图阻挡日军渡河进入市区。此时,国军已经无力再进行大规模反攻,只能采取防御战术,逐步撤离。

坚守四行仓库国军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领452名官兵死守四行仓库,他们孤军奋战,顽强抵挡日军的进攻,最终成功完成了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虽然他们最终被迫撤入租界,但这段“八百壮士”的英雄事迹,在当时和后来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11月12日,上海市区最终沦陷,淞沪会战宣告结束。国军在这场战役中伤亡惨重,约有33万士兵阵亡或负伤,而日军也付出了9万人的代价。 日军在占领市区后,迅速向苏州河以北推进,切断了国军的退路。尽管蒋介石在最后时刻下达了撤退命令,但由于组织不力,撤退行动变成了大溃败。

历史意义

在1937年,许多人对抗战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在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后,认为中国无法与日本抗衡。淞沪会战证明了中国军队具备与日本军队正面作战的能力,这种信心对于未来的持久战至关重要。

淞沪会战迫使日本在华东、华北同时开辟战线,打乱了日军的战略节奏。日军原本希望在华北迅速解决战斗,逐步向南推进,但淞沪战场的胶着迫使他们在华东投入更多兵力,导致日本的侵略计划出现混乱。

淞沪会战后的南京保卫战,更为惨烈,有了上海的经验教训,国军更好地组织防御,延缓日军的推进速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