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品茗鉴画——文征明书画作品辨析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47:0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品茗鉴画——文征明书画作品辨析

文征明(1470~1559),江苏长州人,号衡山居士,是明代中期吴门四家(另外三位分别是沈周、唐寅和仇英)中寿命最长,艺术创作时间也最久的一位。他以弱冠之龄,拜大画家沈周为师习艺,加之家藏丰厚,能够在普通人家难以见到前人作品的环境里,从大量原作真迹中汲取营养,辛勤创作70年,完成大量风格上既相互联系又有所演进的不同时期创作。这些作品,特别是65岁之后晚年阶段的成熟之作,对后世影响极大,主导著其后吴门绘画的审美主流。

文征明一生好茶,许多作品与茶相关。去年(2023)北京故宫博物院策划的「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中,有三件书画作品出自其手。包括完成于1518年四十九岁时的《惠山茶会图》,完成于1534年六十五岁时的诗文配图长轴《茶具十咏》(图1)和他在唐寅(1470-1524)《事茗图》前所题写的「事茗」二大字(图2)。其中《茶具十咏》特别引人关注。一方面,如前所说,文氏此时正处于创作生涯最后一次变革的阶段,笔法上从早期的细密精致已经发展得更加成熟洗练,构图上开始倾向于在狭长的画面上布置山树、建筑、人物、器物等多种内容,画风气韵十足而又而不失清雅秀润,整体作品呈现出极具审美欣赏的成熟属性。另一方面,与此件作品表现同一主题的绘画,还有两件存世,都保存在一水相隔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分别被命名为《茶事图》和《品茶图》。


图1(左)茶具十咏(北京本)文征明1534年全图




图3-6茶具十咏(北京本)文征明1534年卷首诗文部分

虽说一稿多本是画坛常事,但也难免让人想要评断一番,孰优孰胜,甚至是否会有真赝之分。这一现象在文氏作品的欣赏与研究中表现得更为集中。究其原因,在于文氏名头巨大,生前就已有多人仿其作品。这里面,固然有求画不得者自临自摹,或出售他人,或显摆自己的情况,也不乏文氏自己的弟子门生「代笔」或作伪,水平较高,分辨不易。正因如此,2013年台北故宫「明四大家展:文征明」的活动上,还专门开辟了一个以「一稿多本」为主题的章节,当时就曾以该馆所藏的《茶事图》(图7)和《品茶图》(图8)为例加以展示。得出的结论是:《品茶图》「设色虽清雅,然树法枯涩,书法用笔亦软弱不自然,疑伪」,而《茶事图》则应为文征明真迹且「颇具代表性」。值得注意的是,该院研究者是在已知传世同主题作品有三件,且「其一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情况下作出如此结论的。


图19《茶具十咏》局部(独自品茗)


图20《茶事图》局部(二人对饮)

至于北京本中并不存在,却在台北本里增添出来的饮茶家具,则或许是参考了《燕山春色图》等其他文氏绘画作品中的家具样式亦未可知。不过,若较真而论,则会发现,台北本中茶几面板与曲腿部分,不藉助弧度又不使用牙板,而是直接相连的做工方式,非但现实中并不存在,且不符合家具制作的力学原理,几乎无法正常承重。反观上面提到的《燕山春色图》中几件朱漆家具及其他若干文氏真作中的家具表现,则其结构无不合理,都是适合使用的。考虑到文征明为人作画的严谨态度,也可视为疑伪的依据。

综上,可以明确得出结论:先有北京本,后有台北本,台北本是北京本的仿作之品。仿作者的文化水平未必很高,但确实具有一定绘画能力。

清代宫廷的藏画,台北故宫选择在先,北京故宫接手于后,前者的选择空间更大。一般认为,水平也会优于后者。但仅以此组作品而论,则恰恰相反。这或许是因为台北本的诗画上方钤有大量宫廷御赏印鉴,还有整组乾隆皇帝自和而作的《茶具十咏》诗文手迹,当年工作人员挑选作品时,匆忙之间以此为标,装箱运输,将原作真迹留于宫中。至于乾隆皇帝选择该本来创作和诗(图21),再度加工,——理由是其「和诗」中明确引用的地名便是台北本的「支硎、虎阜」,而非北京本的「天池、虎阜」,会是由于他并未见过北京本真迹吗?基于北京本上没有乾隆印鉴的观察,不禁会抱有这样的疑问。在没有看到相关入藏档案的公开前,当然不能确定。


图21《茶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征明1534年卷首乾隆题字部分

无论如何,通过此桩画事公案的分析,在增添赏画乐趣之余,至少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不能轻易信奉成见,更不能简单地尊前薄后,在昌明发达的知识理性加持下,我们完全可以发现前人的失误,纠正前人的失误。这样看来,读古画,岂非于今亦有益乎?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