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疾控中心发布最新防疫指南:秋冬季节需重点防控七类传染病
朝阳区疾控中心发布最新防疫指南:秋冬季节需重点防控七类传染病
朝阳区疾控中心近日发布最新防疫指南,提醒公众在秋冬季节加强对各类传染病的预防。随着秋季开学和冬季的到来,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面临更高的传染病传播风险。此次发布的指南重点强调了对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肠道传染病等的防控,并特别指出要加强对猴痘等输入性传染病的监测。
重点防控的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秋冬季节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学校和托幼机构是暴发疫情的高风险场所。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根据《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中小学生是流感高发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尽管当前新冠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但仍存在传播风险。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症状包括喉咙痛、鼻塞、流鼻涕、咳嗽、发烧等。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人员室内活动增加,需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和监测。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秋季高发,可引起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发热等。北方地区秋冬季是流行高峰,需要加强监测和预防。
水痘
水痘是一种高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1-2天至皮疹全部结痂期间都具有传染性。水痘俗称“见面传”,在托幼机构和学校容易引起聚集性疫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通过接触传播,表现为口腔和手足部位的皮疹。虽然4-7月是主要流行高峰,但10-11月也会出现秋季流行高峰,需要持续关注。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容易在学校等集体单位引起聚集性疫情。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高发期,主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
结核病
结核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学校是高风险场所。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需要长期防控。
输入性传染病监测
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输入性传染病。该亚分支于2023年9月在刚果(金)首次发现,目前已扩散至多个国家。与Ⅰa亚分支相比,Ⅰb亚分支传染性更强,但感染后的严重性较低。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日常一般接触传播风险较低。
个人防护建议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避免触摸眼睛、鼻和口。
接种疫苗: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等,提高免疫力。
增强体质: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注意个人防护: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监测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主动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
秋冬季节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期,需要公众提高警惕,配合疾控部门做好防控工作。通过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