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黄河口:鸟类的国际机场
山东东营黄河口:鸟类的国际机场
7月26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位列其中。这片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已变成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生态修复:从盐碱地到候鸟天堂
“1988年我刚入站时,这里还是荒草丛生、漫天黄沙,除了蚊子就是蚂蚱。”黄河口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张希涛回忆道。由于土壤盐渍化等原因,辖区一度植被退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1990年,旨在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的保护区成立。彼时这里的鸟类数量为187种,今日已达3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26种。
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工程,连通水系241公里,疏通潮沟76公里,引水能力由不足40立方米/秒提高到131立方米/秒。充裕的淡水使盐碱水不再向上渗透,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保护区清理互花米草13.1万亩,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5.2万亩,修复湿地188平方公里。现在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呈现着鸟儿们的一举一动。平台自动抓取并识别其种类和健康状态,计入鸟类数量实时监测统计,纳入本季度鸟类活动规律样本。
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介绍,保护区建设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在关键区域实现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利用5G、智慧感知、边缘AI等技术全天候守护鸟儿们的幸福生活。
保护成效:珍稀鸟类的安居之所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保护区迎来了许多“新住民”。保护区修建了鸟类栖息繁殖岛65个、鱼类栖息地10处、植物生态岛29个,让黄河口成了温馨舒适的家。
2024年,东方白鹳的巢穴数量达到了202个,幼鸟出生数量达到了526只,较往年多出生76只,再创新高。黑脸琵鹭、疣鼻天鹅等珍稀鸟类也相继在这里繁殖成功。
世界遗产:新的起点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有了新的世界级“金字招牌”。“申遗不是目的,其意义更在于加强我们的保护能力和管控水平。”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说,“我们将继续用一流的保护理念、管理方式和标准做好保护工作,以更多实际成果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
这片湿地的变迁,见证了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从盐碱地到候鸟天堂,从传统保护到科技赋能,黄河口湿地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迎接来自全球的关注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