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实力提升与战略考量:国民政府拒绝妥协的双重逻辑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54:1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实力提升与战略考量:国民政府拒绝妥协的双重逻辑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为什么没有像华北事变一样妥协?

简单的说,国民政府有一定的本钱了。

卢沟桥事变前的情况是:

  • 红军已经被逼到陕北一隅之地;
  • 国内能威胁到中央的大军阀已全部被打下去,桂系、阎锡山、韩复矩、龙云、刘湘等都局限于一省之内,再无力挑战中央;
  • 国民政府于1935年成功发行法币,1936年全年财政收入达19.72亿法币,财政状况为近代史以来最好;
  • 兵工系统经过多年整理,具备一定的自产能力,能够独立生产7.92毫米子弹,75毫米山野炮弹,82毫米迫击炮弹。初步实现了步枪、轻机枪、重机枪的制式化(步枪、轻机枪在抗战期间各自经历了第二次定型);
  • 通过与德国军事合作,引进了大批武器装备,聘用了一批德国军事教官提升了军队素质。

当然,以上还不是令国民政府下定决心抗战到底的主要原因,毕竟这点本钱相对于中日两国巨大的国力差距算不了什么。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虽然没有像华北事变后那样妥协,但也没想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鉴于华北事变后对华北控制力度大幅度削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预定计划是按照1936年国防演习那样,由中央军在上海发动进攻,吸引日军将主要兵力由华北转向东南,然后撤出上海,依托从上海到南京修建的多道国防工事逐次抵抗,削弱日军,最后由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中央军和地方部队集中兵力对日军展开侧击,取得一场大胜。通过这场预想中的胜利,迫使日本坐下来谈判。国民政府的底线是回到77事变以前的状态,即日本事实占领东北,国民政府口头不予承认。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