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将完成3400多公顷红树林修复,六大举措破解保护难题
广东将完成3400多公顷红树林修复,六大举措破解保护难题
编者注:目前,广东已正式将红树林保护修复纳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而且积极谋划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支持红树林生态产业发展,探索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红树林+生态养殖”“红树林+生态旅游”“红树林+碳汇交易”等红树林特色产业,进一步带动乡村振兴,助力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
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
今年是广东实施国家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的攻坚决战之年,为了抢占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黄金期,广东省下达2024年度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实现营造红树林2263.42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1214.91公顷,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国家任务,助推我省“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
红树林保护难题
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随着沿海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沿海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大量工业、生活废水以及养殖农药等随意排放至海域,导致近海湿地污染严重。农药污染现象也曾出现在渔民滩涂养殖中,由于红树林种植于滩涂养殖区附近,排出含农药的污水会对红树林幼苗不利,甚至造成幼苗死亡,降低了其成活率。
人为的损害现象频繁
红树林一般生长在潮间带,而附近村民多数靠海为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对红树林内生物过度采挖、抓捕的危害日趋加重。人为采挖等活动不仅会破坏红树林的生态环境,而且不利于红树根系固着。此外,在村民进行滩涂养殖时,容易侵占红树林自然延展的区域,由于滩涂所有权属村集体所有,在没有与林业、环保部门协调情况下,村集体把滩涂承包或租赁,会造成与红树林保护规划的冲突,束缚红树林的恢复和发展的空间。
保护区基本家底不清
鉴于红树林的特殊性,目前保护区基本家底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各地研究所采用的调查方法、调查时间、调查范围等没有可比性,还有部分保护区土地界限不明确,缺乏明确的地物标志,保护区面临随时被占、被毁的威胁,不利于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
政策不全、人员不足
我国对红树林保护的起点较晚,许多地方在法律法规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红树林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保护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此外,保护区存在科技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等问题。由于历史原因,保护区科技人员多以“林”字头人员为主,在水文、鱼类、底栖动物等方面的科技人员较为空白,一旦出现突发情况,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不足,红树林极有可能因为防御不及而遭到破坏。
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红树林保护管理涉及林业局、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协调不足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实现统一的高效管理,长期以来对红树林管护措施不力,造成红树林遭受多种形式、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面积减少,林分的质量下降,防护的效能低。在宣传方面,虽然林业局发布了关于如何管理维护保护区的条例,但是仍有许多群众毫不知情,而且保护区现场多数没有制作红树林保护宣传物料,相关部门和单位忽略了对公众的宣传和警示。
保护和恢复资金不足
红树林的保护与恢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下发的财政支持及地区财政投入,我国在红树林保护方面的财政投入不多,而且地方财政能力有限,导致无法顺利推进红树林保护与恢复工程。此外,在社会组织层面,还没有具体关于红树林保护的捐款条例,我国大多数群众还不了解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树林的发展。
红树林营造修复的重要举措
建立红树林保护区
加强红树林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首先是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切实保护和发展红树林湿地资源,加强对新红树林的保护及落实护林措施。其次,需要加大对破坏红树林行为的打击力度,禁止在沿海红树林区及红树林保护区内砍伐林木、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取土等活动,禁止在保护区进行海水养殖。
再者,明确红树林保护修复责任,在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做好抚育管护、延长管护期限、加大管护力度,确保生态修复成效。同时加强对人员和经费的检查督促,强化对造林技术和质量的管理工作,改变过去不注重实效、零星分散造林的陋习,进行集中连片造林,提高造林效益,确保红树林健康持续地发展。
科学划定红树林营造地
科学划定红树林营造地,做好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内退塘还林的相关补偿安置工作,深入推广红树林营造和养殖的生态耦合模式。坚持完善以红树林保护为主的政策法规,确定重点地标地界,明确各市县红树林保护区的保护区域。注重“海域使用”制度的落实,不断划清滩涂归属的界限,完善红树林保护管理法规制度,不断提高其法律地位。同时,加大执法单位的建设力度,引领法治为生态护航,注重资源立法、行政执法和审判司法的专门化,着重对林地案件的立案标准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加大投入保护区保护力度。
探索红树林种植技术
按照《红树林生态修复手册》、《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等技术标准和规范文件开展项目后期管理,项目验收之后继续开展不少于3年的后期管护,提高新营造红树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积极探索红树林栽培种植技术,加强其恢复效能。可聘请和培养具有一定红树林营造技术和经验的专业造林队,以点带面,全面铺开,采用引进树种与本地树种相结合的种植方法,根据海水的深浅采取箩筐垒高法等,延长红树林的呼吸时间,增加光合作用,提高成活率,进一步提升红树林造林质量,为红树林湿地大面积的营造和恢复奠定基础。
协调好保护与经济关系
处理好红树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适当发展生态旅游第三产业。可适当弱化第一产业带来的传统经济效益,着重打造绿色精品路线,从而增加保护区及社区居民收入,激发人们保护红树林的热情,从而推动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
加大红树林保护资金投入
由于自然保护区管理及建设所需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鉴于红树林湿地资源的公益性和外部性特征,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用好现有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资金渠道的同时,引入社会化多元资金参与,撬动政策杠杆自主探索红树林造林奖励指标省内流转交易,学习耕地占补平衡模式,先修后占开展岸线整治修复工作。同时,可以广泛设立红树林保护基金,因地制宜建立可行性保护项目,不断完善保护区基本设施的建设。
加大红树林宣传力度
改变单一枯燥的宣传方式,切合时代要求,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颖生动的宣传方式对当地居民进行红树林保护方面的宣传。可以通过开展不定期的公益活动,提高群众亲自参与红树林保护的积极性,线下物料需要定期更新宣传小册子、小区宣传栏、海堤法规宣传栏等,或者发行红树林专题邮票、明信片及制作红树林纪念卡等,进一步提高当地群众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的网络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制作和播放红树林专题纪录片或科普片,呼吁更多人加入红树林保护的行列。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提升,如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发展,成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需要解决的难题。加强对红树林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且把营造和修复作为工作的主导内容,不仅需要我国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进而推动红树林修复保护工作的高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