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风拂幽篁影自闲,心悟禅机境无边:小众禅语诗词探赏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38:3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风拂幽篁影自闲,心悟禅机境无边:小众禅语诗词探赏

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世界里,禅语诗词宛如深山古寺中传来的袅袅梵音,空灵而深邃,其中那些鲜为人知的佳作,更如遗落尘世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泽。

自然之境中的禅意

• “翠影入幽涧,岚光生晓林。”此句诗描绘出翠绿的山影映入幽静山涧,山林间的雾气在清晨阳光中氤氲而生的画面,于山水的光影变幻里,悄然渗透着自然的灵动与禅意,让人仿若置身空灵之境,感受内心的澄澈与安宁。

• “泉响知山静,云闲觉寺深。”清泉的潺潺声反衬出山林的静谧,悠然的白云更烘托出寺庙的幽深。在这动静、虚实的交织中,自然与禅意相互交融,使人体悟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平和。

• “空谷传钟韵,孤峰挂夕晖。”空旷的山谷中回荡着悠扬的钟声,孤独的山峰上披挂着落日的余晖。这般景致营造出一种幽远、空灵的意境,让观者于其中领略到自然的宏大与禅意的深邃,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夏日田园风光图,水田广布,白鹭飞翔,夏木葱茏,黄鹂啼鸣,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与禅意境界 。

•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中,古木参天、人迹罕至的深山,传来若有若无的钟声,泉声在危石间呜咽,日色使青松更显清冷,营造出空灵、清幽的意境,充满禅意 。

• “溪风吹却白云去,添得他山一抹青。”陈镒的这句诗,描绘出溪风如灵动的画师,吹散白云,为山峰染上青葱之色,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丹青,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蕴含着自然与禅意的完美融合,让人于自然之美中体悟到禅的空灵。

内心修行的禅悟

• “心空诸境灭,性静万缘休。”此偈语深刻地表达了内心若能空灵无物,外界诸般境界皆会消散;心性一旦沉静,万千尘世因缘便会止息。它揭示了禅宗修行的核心在于内心的净化与超脱,放下对尘世的执着与贪恋。

• “性定菜根香,心安茅屋稳。”强调心性安定,即便粗茶淡饭亦觉香甜;内心安宁,即使身居茅屋也感安稳。传达出一种不被物质条件所左右,专注于内心修行,于平凡生活中寻求心灵自在与解脱的禅意境界。

• “坐忘尘世虑,禅定水云间。”描绘出在禅定的状态中,忘却尘世的纷扰与忧虑,身心仿佛融入水云之间,自由飘荡、无拘无束。体现了通过禅修达到内心宁静、超脱物外的修行境界与感悟。

•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出自《封神演义》中,此句以白云的自在飘荡、流水的任意东西,比喻内心的无拘无束,体现了一种豁达、超脱的禅心,鼓励人们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让心灵获得自由。

• “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杜荀鹤此语道出了安禅的真谛,强调修行不必执着于外在山水的清幽,关键在于熄灭内心的杂念之火,回归内心的平静清凉,体现了禅宗注重内心修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

无住生心的境界

• “云起无心处,舟行任意中。”云朵在天空中自在飘起,毫无刻意之心;扁舟在水面上随意航行,没有既定方向。此句以云舟为喻,形象地传达出心灵不被束缚,能顺应自然变化,不执着于固定形态与目标的无住生心境界。

• “风止幡犹静,境迁心不迁。”即使风已停歇,旗帜不再飘动,但内心的宁静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迁而改变。表明了在面对各种境遇变化时,能保持内心的沉稳与淡定,不被外物所干扰,坚守内心的清净与自在。

• “水流无滞碍,心畅任西东。”水流奔腾向前,毫无阻滞与障碍,恰似内心舒畅时,能自由地顺应万物,不拘泥于方向与形式。寓意着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让心灵在无拘无束中体验生命本真的禅意状态。

• “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这句话虽不知出处,但却简洁地表达了无住生心的理念,事情发生时,内心自然地去应对,事情过去后,内心又恢复到空灵的状态,不留下丝毫的痕迹和执着。

•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洪应明以风竹和雁潭为喻,形象地传达了无住生心的境界,告诫人们要像竹子和寒潭一样,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保持内心的清净和自在。

物我两忘的体验

• “林深忘岁月,鸟语伴幽思。”身处茂密的山林深处,沉浸于自然的怀抱,竟忘却了岁月的流转;鸟儿的啼鸣声伴随着内心的幽远思绪,此时人与环境融为一体,自我与外物的界限逐渐模糊,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和谐境界。

• “石上苔痕绿,心间俗念无。”凝视着石头上翠绿的苔痕,内心的世俗杂念渐渐消散。在对自然细微之处的专注与感悟中,实现了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摆脱了尘世烦恼的羁绊,进入到一种空灵、超脱的物我两忘之境。

• “荷香侵袖冷,月照忘机还。”荷花的清香弥漫,侵入衣袖带来丝丝凉意;在月光的映照下,内心忘却了尘世的机巧与算计,回归到一种纯净、质朴的状态。人与荷、月相互交融,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物我两忘氛围。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的这句,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诗人与青山之间的情感交流,体现了一种物我两忘、主客不分的境界,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释志璇的这句诗,描绘出竹影拂阶而尘埃不动,月光穿潭而水面无痕的清幽画面,展现了一种物我两不相扰、心境平和的禅意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泊。

随缘自在的态度

• “花谢随流水,云开任去留。”花朵凋零后,便随着潺潺流水飘逝;云彩散开时,就任其自由来去。以花云的自然变化为象征,表达了一种不刻意挽留,不强行改变,随缘而安、自在洒脱的生活态度与禅意心境。

• “闲吟对松月,倦客任春秋。”悠闲地对着松树与明月吟诗,疲惫的旅人任由春秋交替、时光流逝。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纷扰,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宁静,不计较时光变迁,顺应命运安排的随缘自在情怀。

• “世路风波险,禅心自在舟。”尘世的道路充满了风雨波澜与险阻,但拥有一颗禅心,便能如在自在航行的舟船之上,不为外界所动,泰然自若地应对一切。体现了禅者在复杂尘世中坚守内心自在、随缘处世的豁达与坚韧。

• “随缘冷暖开怀酒,懒算输赢信手棋。”出自《菜根谭》,此句体现了一种不计较得失、不执着胜负的豁达心态,以饮酒、下棋为乐,随缘自在地享受生活的乐趣,蕴含着深刻的禅意。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同样出自《菜根谭》,这句话描绘了一种不为荣辱所动、不被去留所扰的心境,以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为背景,展现了一种随缘自在、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

• “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岑参的诗中,以心如流水的清净无染、身似浮云的飘忽自在,表达了不惹是非、不堕红尘的处世态度,体现了禅者随缘自在、笑看人间的豁达心境。

人生哲理的禅思

• “山高堪仰止,路远悟中行。”高山巍峨令人敬仰,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也需在前行中不断领悟。此句蕴含着对人生追求与成长的思考,启示人们在面对高远目标时,既要心怀敬畏,又要脚踏实地,于实践中感悟人生真谛,体现了禅意中的对自我提升的不懈探索。

• “荣枯皆有定,得失且随缘。”世间万物的繁荣与枯萎皆有其定数,人生的得与失也应顺应缘分。传达出一种对命运无常的深刻认知,倡导人们以平和心态看待人生的起伏变化,不被得失所困扰,体现了禅意中的豁达与超脱。

• “旧梦随烟散,新途待日明。”往昔的梦想如同烟雾般渐渐消散,而新的道路正等待着朝阳的照亮。表达了对过去的释怀与对未来的期许,蕴含着在人生的历程中,能够放下过往的执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未知,不断探索前行的禅意哲理。

• “尘劳抛脑后,净土在心田。”将尘世的辛劳与烦恼抛却于脑后,内心的清净之地便如同净土一般。强调了心灵净化的重要性,启示人们不必向外寻求解脱,只要内心纯净,便能在喧嚣尘世中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禅境,体现了禅意中对内心世界的深度关照与修行指引。

•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的这首《插秧歌》,借插秧之事,阐述了低头见天、心地清净为道的禅理,以及退步与向前之间的辩证关系,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示与思考。

这些不常见的禅语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禅的智慧与境界,以其独特的意境与深邃的内涵,引领我们穿越尘世的迷雾,踏入那片宁静祥和的禅意天地,感受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升华 。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