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性格与心理行为:巴纳姆效应的科学解读
星座性格与心理行为:巴纳姆效应的科学解读
星座性格理论一直备受争议。虽然许多人认为十二星座对应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但科学研究并未发现确凿证据支持这一观点。相反,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巴纳姆效应,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人们会相信星座性格描述。
巴纳姆效应,也称福勒效应或星相效应,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效应可以部分解释一些超自然信仰和实践的广泛接受,例如占星术、算命、气场解读和某些类型的性格测试。
巴纳姆效应的名字来源于一位广受欢迎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Phineas Taylor Barnum),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的表演时说他的节目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Forer)和学生们进行了相关实验,证明了这种心理现象,因此也被称为“福勒效应”。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Paule Meehl)在他的《Wanted—A Good Cookbook》中,将福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的形成有其心理学基础。在元认知形成初期,个体处于一个不自觉、不随意的状况,自我注意分配能力有限,意志力薄弱,个体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有限,个体对于自我认知不完善,常常借助外部的评价和控制来认知自我,因此容易对于笼统而模棱两可的话术表示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与生理逐渐成熟,在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个体对自我认知程度不断增强,就能主动进行自我修正和补充。
此外,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当中,时时刻刻接触着他人和事物,对于自我的评价和认同都需要从外界获取,且人与人的认知和性格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共性。只不过内在自我意识强烈的人,思维及行为往往遵从自己的行为准则,相对来说受到巴纳姆效应的影响较小,也不会轻易盲目相信此类评价。而公共意识强烈的人由于常常将他人的要求和期望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就更容易受到社会外界的影响。
情绪判断也是巴纳姆效应形成的重要因素。任何判断和选择都需要理性为主导,评估收益和风险,避免在情绪相对低落的时候做出判断,对外界的信息失去判断能力。人们在情绪低落时,有时会从星座或者算命等“玄学”领域寻求精神未解,这种主动“受暗示”的倾向,会导致个体比平时更加容易轻信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
主观验证是指,当两个不相关或随机的事件被认为是相关时,人们就会开始建立二者具有相关性的信念、期望或假设,积极寻求二者的相似点与对应关系。例如,在阅读星座书时,人们就会积极地寻求其内容与自身个性感知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已经存在的相关描述,在自身进行主观验证。
谄媚效应也是巴纳姆效应形成的重要原因。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这种效应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大约50%的人对占星术深信不疑。在占星术中,十二星座被分为“正向”星座和“负向”星座,通常来说,“正向”星座的相关特质听起来要比“负向”星座的相关特质更讨人喜欢。例如,天秤座的人倾向于追求和平和美感,而金牛座的人更注重物质,也更容易不满。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玛格丽特·汉密尔顿曾让人们提供他们的出生日期,并依据自己相信占星术的程度从0~7分中选一个分数。正如“谄媚效应”所预测的那样,很明显,相对于“负向”星座的人而言,“正向”星座的人更有可能相信占星术。
巴纳姆效应在星座性格描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白羊座被描述为“热情活泼,精力充沛,慷慨大方,行动力强”,金牛座则被描述为“沉稳踏实,不喜欢变动,有敏锐洞察力”。这些描述看似具体,实则模糊且具有普遍性,容易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
心理学家福勒(Bertram Forer)在1948年进行的一项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巴纳姆效应的存在。他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份所谓的“个性化”人格分析报告,实际上所有学生得到的都是相同的描述: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而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有时候,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份报告准确地描述了自己的性格,评分平均达到4.25分(满分5分)。这一实验揭示了巴纳姆效应的强大影响力。
除了巴纳姆效应,星座性格描述的普遍性特征也是其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这些描述往往使用模糊且包容性强的词汇,如“有时”、“可能”、“倾向于”等,使得不同性格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例如,双子座被描述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适应力强”,而巨蟹座则被描述为“心思细密,行事谨慎,情感丰富”。这些描述既具体又模糊,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科学研究也对星座与性格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多项心理学研究发现,星座与人的性格特征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例如,一项涉及数千名参与者的研究发现,十二星座与大五人格特质(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另一项研究则通过元分析方法,综合了大量相关研究的数据,同样未发现星座与性格之间的可靠联系。
面对巴纳姆效应,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首先,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学会辨别信息的具体性和真实性。当进行星座测试时,要明白这些测试结果仅供参考,不要盲目对号入座,也不要选择性地忽略不符合预期的信息。其次,在选购商品或做决策时,要从自己的真实需求出发,减少他人评价对自我判断的影响。最后,要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减少外界干扰,合理利用巴纳姆效应。
星座性格理论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关注。通过了解巴纳姆效应和星座性格描述的普遍性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健康的心理行为发展。但最终,我们还是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避免盲目迷信,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